21全球觀察 | 豪擲千億、監管轉向,歐洲想進“AI決賽圈”?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賴鎮桃 廣州報道
2月17日,微軟宣佈在波蘭追加投資7億美元,以擴大公司於當地的雲端運算及AI基礎設施,同時與波蘭國防部合作改善該國的網絡安全。微軟總裁稱,這是對2020年宣佈在波蘭建設數據中心後的追加投資。
這段時間,歐洲正在AI領域拼命刷存在感。上週的巴黎AI峰會上,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將投資2000億歐元(約合1.5萬億人民幣)以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法國總統馬克龍官宣了法國版的“星際之門”,未來幾年將在AI領域投入1090億歐元(約合8260億人民幣)。
在大模型點燃新一輪AI競賽以來,OpenAI、谷歌、Meta爲代表的硅谷巨頭吸引了全球目光,歐洲的表現則略顯平淡。如果以市場估值看,承載着歐洲“最大希望”的法國AI初創公司Mistral估值約爲5.8億歐元,和大洋彼岸的OpenAI(3000億美元)、xAI(750億美元)、Anthropic(600億美元)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一向以AI監管聞名的歐洲,此番下重本要打造歐洲自己的大模型,能在全球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嗎?
重回AI競賽
“我經常聽到別人說歐洲落後了,而美國和中國已經領先。我不同意,因爲 AI 競賽遠未結束,”馮德萊恩上週心有不甘地說道,同時她宣佈啓動“InvestAI”計劃。
根據這個計劃,歐盟將籌集2000億歐元用於AI投資,其中200億歐元將專門用於打造AI超級工廠,這些超級工廠將擁有10萬張上一代AI芯片,大概是目前在建AI工廠的四倍。歐委會在去年12月宣佈了7家首批AI工廠,接下來很快就會宣佈第二批的5家超級工廠。
此前,法國AI初創公司Mistral就警告稱,訓練高複雜度大模型所需要的超算設施還有很大缺口。歐盟計劃打造的“十萬卡集羣”,主要就在於彌補算力缺陷,同時AI超級工廠還會通過開源AI軟件工具、打造協同辦公和創業樞紐、加強技能培訓等方式營造創新生態。
歐委會稱,“Invest AI”的超級工廠項目如果能順利推進,則有望成爲全球規模最大的公私合作項目。今年晚些時候,歐盟還將發佈“Apply AI”計劃,旨在推動關鍵行業中AI工業應用的落地。
“如果法國和歐洲要留在AI的牌桌,就必須迅速迎頭趕上,歐洲人的第一場戰鬥是投資、投資、投資。”馬克龍一再強調。
在眼下的時間節點,歐洲爲何猛然發力、斥巨資投AI?
同濟大學德國問題研究所研究員鬍子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當前,歐洲在AI初創企業數量和風險投資規模上遠遜於中美,並且在雲計算、芯片等基礎設施上也嚴重依賴美國。此外,俄烏衝突暴露出歐洲在衛星、通信等領域的技術短板。再加上歐洲此前AI投資相對分散,尚未形成真正合力。即便歐盟通過頒佈《人工智能法案》等試圖主導AI倫理標準,但技術實力不足大大削弱了其話語權。
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對在AI領域落後於中美兩國的現狀感到極爲不安。鬍子南進一步指出,這種憂慮並非單純源於技術競爭,而是根植於對經濟安全、地緣政治和數字主權乃至未來全球秩序主導權的多重擔憂。經濟層面,若失去AI主導權,歐洲或將徹底淪爲美國技術巨頭的“數據殖民地”,傳統工業優勢被智能化浪潮瓦解。政治層面,數字主權缺失將使歐盟在國際事務、技術標準制定中喪失議價能力。文化層面,歐洲引以爲傲的“人性化技術治理”理念若缺乏技術實力支撐,最終可能淪爲空洞的道德口號。
千億計劃或難過“融資關”
就像上世紀末,沙丘路(sand hill road)成就硅谷一樣,科技創新很多時候都和“錢”有關。
據國際風投公司Accel統計,過去的2023年到2024年間,美國、歐洲和以色列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投資總額達560億美元,當中約80%流向了美國,歐洲和以色列的佔比僅爲20%。預計2024年美國AI公司的融資額約達250億美元,歐洲預計只有64億美元左右。
近期,歐洲雄心勃勃發布千億投資計劃,正是意在扭轉這一困局。不過,在幾位受訪專家看來,歐盟如果不能解決錢從何來的問題,這些千億項目也就難以擺脫“畫餅”的嫌疑。
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姚旭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歐盟和法國的投資計劃有着不小野心,但資金能否到位需要畫上一個很大的問號。參照2023年歐盟的《芯片法案》,歐盟所能調動的資金非常有限,大部分投資還是需要從成員國政府、企業等公私營部門中籌集;相比之下美國的芯片法案由聯邦政府撥款,補貼發放效率會高很多,因而歐盟祭出芯片法案後,實際效果仍未凸顯。現在歐盟官宣2000億歐元的AI投資計劃,依然面臨融資機制不清晰的問題,向企業要錢也並不容易。
歐盟此次AI投資也承襲了此前芯片法案的總體模式。據報道,在歐盟承諾的2000億歐元AI投入中,大頭出自私營部門,包括黑石集團、私募基金KKR、殷拓集團(EQT)等20多家投資機構,還有Spotify、空中客車、歐萊雅、梅賽德斯、西門子、薩博等歐洲公司,共同承諾出資1500億美元,其餘500億歐元將從歐盟現有的數字化相關基金中劃款,包括數字歐洲計劃、地平線計劃和“InvestEU”等。
馬克龍的1090億歐元投資,主要來自加拿大投資公司 Brookfield(200億歐元)和阿聯酋聲稱未來幾年可能爲法國數據中心投資的500億歐元,在此之外,亞馬遜、資管公司阿波羅、雲計算公司FLUIDSTACK等公司聲稱將會落地幾億到幾十億不等的AI投資。
投資計劃很美好,後續資金能否到位,就要遭受現實的考驗。鬍子南指出,歐盟的2000億歐元中僅有500億來自公共資金,其餘1500億需通過政策引導撬動私營部門投資。這種模式旨在最大化資金槓桿效應,同時分散財政風險,但是這就存在資金能否落實的難題。此外,歐洲內部協調難度較高,各國利益分歧可能影響資金落地效率,因此歐盟對於AI投資的使用效率會遠低於中美。
強監管轉向
近些年來,歐盟在AI行業的號召力更多體現外界常言的“布魯塞爾效應”。姚旭表示,在科技監管領域,歐盟制定的規則體系對域外國家行爲體的影響是非常超前且深遠的,其中包括知名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前兩年通過的《數字服務法》(DSA)和《數字市場法》(DMA),還有2024年開始正式實施的歐盟《人工智能法案》(AI Act)。
隨着AI展示出愈來愈強大的功能,科技治理顯然有其必要性,但歐盟熱衷“造法”則屢被詬病過度監管、抑制創新,給科技公司增添額外的合規負擔。
歐洲似乎也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馬克龍上週表示,如果我們把監管排在創新前面,我們就不會有任何科技創新,人們也會說,“歐洲有很好的監管,但連一個科技公司都拿不出手”。
歐盟的風向似乎也在轉變。從媒體實際接觸到的歐委員各級官員、歐洲議會立法者、歐洲國家外交官到科技行業、非政府組織來看,歐盟近來正在簡化規則,削減對大大小小企業的繁重監管。日前,歐央行行長拉加德還和馮德萊恩發表聯合署名文章,肯定了放鬆監管的行動,認爲歐盟“不能作繭自縛、浪費原有的獨特優勢”。
同濟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上海市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朱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歐盟的政策天平從嚴監管轉向重發展是這幾年比較明顯的趨勢,這一點在立法上也能清晰反映出來,前些年歐盟通過的GDPR、DSA、DMA是監管爲主,後面的《數據法案》會平衡一些,到《人工智能法案》就是一部相當寬鬆的法,給企業留下了特別大的靈活調整空間,尤其是對接近前沿的模型企業來說,很少會有實質性的義務。再往後的《雲和人工智能發展法案》是以幫助和促進企業發展爲主,雖然去年還有一個偏治理的《數字公平法》,但促發展的整體趨勢是清楚的。
結構性阻礙
這幾年,歐洲也不乏AI初創企業,比如法國的Mistral AI、美法合資的Hugging Face、德國的Aleph Alpha、DeepL等,其中Mistral AI直接對標OpenAI,想要打造歐洲版的ChatGPT,一週前上線的AI助手“Le Chat”還小火了一把,在蘋果應用商店的全球下載量一度躍升到第三,僅次於ChatGPT和DeepSeek。不過,根據大模型測評網站RankedAI的榜單,Mistral AI的大模型Mistral Large在全球已排到第27位,被ChatGPT、DeepSeek、Claude、通義千問、Gemini等甩在身後。
此番歐洲高調官宣千億投資計劃,無疑也是想有一個殺手級的大模型和科技巨頭,然而歐盟陷入的不僅是融資難題。
鬍子南表示,歐洲缺乏統一數字市場,本土科技公司難以抗衡美國巨頭壟斷,特別是難以擺脫對美國技術(如AI芯片)和安全框架的依賴。再加上歐洲高福利政策導致財政調節空間收窄,研發投入集中於漸進式改良而非顛覆性創新,都導致其AI產業落後的結構性困境難以逆轉。最後歐盟極有可能出現資金落地不到位,監管法規難以實現足夠放鬆,反而亦步亦趨追隨美國的局面。
在此之外,英國脫歐的迴旋鏢也打回了歐洲身上。姚旭指出,從艾倫圖靈到後被谷歌收購的DeepMind,反映出英國在AI等科技領域的家底不薄。而且不像大部分歐洲國家偏重某一環節,英國從科研到商業轉化都有雄厚實力。但是英國脫歐後,歐盟失去了一大塊科技合作和產業轉化的主陣地,英國和歐盟之間沒辦法如此前一樣直接形成合力,從而也會對歐盟追趕發展AI的步伐形成一定製約。
不過,在姚旭看來,歐盟發力AI也有長板可以憑藉。首先是基礎科研和人才優勢,再加上長時間的工業化和智能製造積澱,也爲之後AI廣泛應用、賦能實體經濟打下基礎。
此外,在“算力即王牌”的大模型時代,歐盟可以不受限制獲取先進算力也是一大得天獨厚的優勢。姚旭提及,根據拜登卡在任期最後發佈的《人工智能擴散監管框架暫行最終規則》,美國更新出口管制政策,把全球國家分成三大類別,法國、德國、愛爾蘭、意大利、荷蘭等11個歐盟核心成員國被劃入Tier1級別,可以不受限制獲取美國主導的先進AI芯片產品。部分歐盟國家在Tier2級別,但非美國核心盟友的AI芯片進口限制,不影響歐洲關鍵區域獲取強大的算力支撐,建設更大規模的數據中心、拓展AI能力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