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站/輝達用地卡關…唯有「雙方」互信才能留下它
輝達在北士科T17、T18設立臺灣總部案,進入倒數關鍵七十二小時。若北市和新壽能在十月廿四日前協商完成,讓這場延燒多月的地上權爭議畫下句點,將成爲政府與企業協力推動重大投資的指標案例。
若此案最後宣告破局,新壽表明T17、T18將回歸原先規畫,一旦順利找到輝達之外的企業進駐,雖失去輝達這個客戶,但至少保住裡子。最壞狀況是既留不住輝達,等明年一月新壽與臺新人壽合併,北市府以違反契約、履約狀況不佳爲由啓動解約,新壽、甚至母公司臺新新光金控恐將落入面子、裡子雙輸的窘境。
本案糾結至今,歷經多輪磋商,各方立場逐漸靠攏。北市府與新壽都認可以「合意解約」處理舊約,藉此排除圖利疑慮,讓法律程序重回正軌;輝達也保持落地臺北的意願。說穿了,三方從法規面、執行面,都已沒有太大的歧異,如今新壽提出讓利,在價格面上似乎也有轉圜餘地,因此關鍵在於最後誰先邁出那一步。
不過,排除上述三個層面,現在「卡點」似乎來自於信任面,北市府要求新壽提出具體價格,但在過去兩個月的過程中,即使新壽多次強調並非意圖牟取暴利,外界質疑仍不斷,令公司內部頗感無奈。也因此,若輝達與新壽能在新一輪溝通中達成共識,由新壽適度讓利、輝達願意首肯承接,不僅可加速協議落地,也能洗刷「新壽漫天要價」的誤會。畢竟在商言商,輝達作爲全球市值最高的晶片企業,絕不會做賠本生意,交易能成,意味雙方皆認爲條件合理。
此外,北市府對於新壽不提價格,一定也有疑慮,畢竟北市府要面對議會監督和輿論壓力,就算讓新壽和輝達雙方談判,也不會有人認爲市府可以雙手一攤,換言之,即便希望輝達落地,但北市府任何表態都要再三衡量。
即使法律問題已除、價格空間也開,關鍵在於三方能否於最後時刻提高互信。畢竟外界期待看到的,不僅是一樁投資案的完成,更是一個成功的官民合作範例,政府展現效率、企業展現誠意,讓制度與信任在最後七十二小時內真正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