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搶人”上演“雙免”競賽,“留人”纔是真正考驗|區域觀察
隨着中國城市從“規模擴張”向“人才驅動”轉型,各地政府紛紛推出“免費住宿+免費辦公空間”的“雙免”政策,以吸引青年創新創業者和初創企業紮根。
從深圳的“15天免費住”到北京的“階梯式安居體系”,再到珠海、贛州等地的“超長免租”,各地政策不僅比拼補貼力度,更試圖通過差異化服務構建創新生態。
這場不約而同的競爭背後,折射出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誰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吸引青年人才,誰便能搶佔未來產業制高點。
深圳大手筆助力“樂業辦公”
3月10日上午,深圳國資國企10萬平方米低成本優質產業空間供給發佈儀式在龍崗區寶龍生物醫藥先導區舉辦。這是深圳落實“一張辦公桌、一間辦公室、一層辦公樓”樂業辦公體系建設計劃的行動之一。
深圳市國資委介紹,此次統籌調配了10萬平市屬國企產業園區資源,爲入園的小微科創企業提供低成本、高品質的產業空間。通過各區政府遴選且符合相應政策條件的科技企業,最低可享受2年以內的免租優惠(籤一年合同免一年租金,或籤三年合同前兩年免租第三年減半),實現“零租金”入住。後續,深圳將結合實際爲科創企業推出更多“零成本”產業空間。
深圳市威遠精密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敬宇在發佈儀式現場稱,去年營收達1.5億元的威遠精密,創業、創始在深圳,但一度因產業空間不足而遷往異地,30年搬了6次家。這次有機會一次性購置4萬平方米產業用房,終於將生產中心重新遷回深圳。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深圳此次發佈的產業空間包括6個園區,分別位於南山區、龍崗區和深汕特別合作區。其中,位於南山區粵海街道的深圳灣科技生態園,入駐科創企業超過1300家,包括14家世界500強企業,46家上市公司,500多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產業涵蓋人工智能、具身智能機器人、芯片與集成電路、軟件與信息服務、智能製造多個產業集羣。
2月23日,深圳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將採取有針對性的超常規舉措,出臺創新創業青年人才政策。深圳市科技創新局局長張林稱,將制定更具針對性的住房保障政策,“只要是在深圳就業或創業的人才,都想方設法提供一張牀、一間房,甚至一套房等服務”;爲初創企業梯度配置“一張辦公桌、一間辦公室、一層辦公樓”的空間。
在發佈會上,深圳市爲青年人才們遞上了首個政策“紅包”——將爲來深求職應屆畢業生提供的免費住宿天數從7天延長到15天。
從“拼補貼”到“拼生態”
近年來,青年創業者的核心痛點集中在“啓動資金不足”和“初期成本過高”上。爲此,多地政府通過“真金白銀”的補貼和“零門檻”的場地支持,幫助創業者輕車上路。通過“空間支持—資金扶持—生態構建”的鏈條,一些地方可將創業者的初期成本壓縮至近乎爲零。
例如,深圳羅湖區爲科創團隊提供三年免租的辦公場地,疊加博士人才每年10萬元的租房補貼,創業者僅需專注於業務拓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首創“7天免費求職住宿—3個月免費實習短租—3年就業優惠長租”的階梯式政策,疊加對“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的專項獎勵(博士每年5萬元、碩士3萬元、本科1萬元),形成從“落腳”到“紮根”的全鏈條支持。
杭州通過“青荷驛站”爲創業者提供免費工位,並聯動企業提供“入職後全年租金9折”優惠,形成“住宿—辦公—就業”閉環。珠海、贛州等城市以“超長免租期”彌補區位劣勢——珠海面向新到珠海創業就業的青年人才,實施最長三年週期的“一免兩減”住房保障,即第一年免費居住、第二年租金三成、第三年租金五成,3年最高可節省12萬元;贛州允許畢業3年內到贛州市中心城區求職、見習、創業的青年,申請12個月免費住宿,並覆蓋技工院校畢業生。
記者搜索公開信息發現,針對大學應屆畢業生求職者,全國有數十個城市推出了“免費住”政策,最長可住時間從7天到3年不等。
這些優惠政策,對於年輕創業者而言,堪稱雪中送炭的好事。對於參與新一輪科技產業競爭的城市而言,更是吸引人才的“大招”。但政策的落地效果和持續時間仍需觀察。
有深圳本地企業界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多數城市吸引年輕人和初創企業的政策集中於“免住宿、免租金”基礎層面,缺乏差異化定位,難以形成獨特吸引力。同時,高額補貼對地方財政形成壓力,若經濟增速達不到預期,政策可持續性將面臨考驗。
另有區域經濟研究人士指出,城市人才、產業競爭的未來趨勢應是從“拼補貼”到“拼生態”——通過打造經濟活躍、房價合理、公共服務完善的城市生態,爲各類人才提供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將短期紅利變爲長期黏性,從政策“搶人”到生態“留人”,構建人才、企業與城市的長期“綁定”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