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鬆不痛卻恐致命 50歲啟動骨本存摺守住不老行動力
從清晨公園裡快步走路、跳廣場舞的長輩,到以凍齡體態驚豔金鐘獎紅毯的76歲女星潘迎紫,愈來愈多銀髮族以活力展現不老風采。然而,這些強健背影也提醒我們,唯有健康的骨骼,才能支撐行動自由的人生。
黃淳邦醫師提醒骨質疏鬆症是可逆轉的疾病,提早檢查守護行動力。 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聯新國際醫院骨質疏鬆門診主治醫師黃淳邦指出,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報告,臺灣約有三分之一的女性與五分之一的男性,在一生中至少會經歷一次骨鬆性骨折。這不僅凸顯骨質健康的重要,也提醒我們「骨本」是否穩固,正深刻影響着高齡生活的品質。
許多長輩將駝背、背痛、變矮視爲自然老化的現象,卻不知這可能是骨質流失導致骨頭結構塌陷的警訊。尤其脊椎與胸椎的壓迫性骨折,是骨鬆常見但經常被忽視的問題。臨牀觀察發現,有六至七成的患者在骨折發生時沒有任何明顯症狀,常常是在進行健康檢查時才被發現。黃淳邦醫師提醒,若有下背痛持續超過兩週未見改善,應儘早就醫評估骨質狀況。
骨質疏鬆被稱爲「沉默的殺手」,因其在初期不痛不癢,卻可能在發生骨折後引發致命風險。髖部骨折尤爲嚴重,對高齡者的生活打擊巨大,不僅活動力迅速下降,長期臥牀更容易誘發血栓、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臨牀數據顯示,髖部骨折後一年內,女性的死亡率從3%升高至11.2%,男性更從4%攀升至18%。黃淳邦醫師強調,許多患者的致命原因並非骨折本身,而是其後續帶來的健康危機。
人體的骨質密度大多在20至30歲之間達到巔峰,之後每年會以0.5%至1%的速度流失;其中女性在更年期後流失速度倍增,成爲骨鬆高危險羣。黃淳邦醫師建議,身高明顯縮短(超過4公分)、65歲以上女性或70歲以上男性、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者、患有糖尿病或甲狀腺等內分泌疾病者、抽菸喝酒習慣重、體重過輕、缺乏運動者,或家族有髖部骨折病史的人,都應定期檢查骨密度。另外,一些乳癌病患長期使用賀爾蒙抑制劑,也容易出現骨質流失的情形,應特別留意。
骨質流失四階段。 聯新國際醫院/提供
現今診斷骨質疏鬆最準確的方法,是透過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來測量腰椎與髖骨的骨密度。若T值介於-1至-2.5,表示已出現骨質缺失,雖未達疾病標準,但已屬於高風險狀態,應藉由飲食與運動加以改善。若T值低於-2.5,則可明確診斷爲骨質疏鬆症,需進一步治療與追蹤。
爲了讓骨本更穩固、預防骨質疏鬆惡化,黃淳邦醫師提醒,應從日常生活中積極改善。飲食方面,建議每日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增加奶製品、深綠蔬菜、堅果、魚類等攝取,同時適度曬太陽,促進維生素D合成;運動方面,快走、負重訓練與核心運動皆有助於骨骼強化。對於行動不便或年長者,也可運用公園常見的「漫步機」器材,每天練習三至五分鐘,有助於增強下背肌力與平衡感。此外,居家安全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環,改善照明與地面環境,可從根本上降低跌倒風險。
「骨質疏鬆不是無法改變的命運,而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療的疾病。」黃淳邦醫師強調,只要及早發現、持續治療,並從生活中落實改善習慣,就有機會恢復骨密度。守住骨本,就是守住能跑能跳、自在生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