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易骨鬆 不必等骨折才用藥
今年3月起,健保擴大給付骨鬆藥物,病患有骨折風險,不必等到發生骨折就能用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人口老化進程加速,臺灣60歲以上每6人即有1人罹患骨鬆,其中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則是每5人就有1人。今年3月起健保擴大給付骨鬆藥物,病患有骨折風險,不必等到發生骨折就能用藥;已骨折的病患若周邊骨發生骨折也可使用,降低失能死亡的風險,預計13萬人受惠。
骨鬆被稱爲「無聲的疾病」,多數患者毫無症狀,往往因不小心跌倒而發生骨折時,才發現早已罹患骨鬆。骨折不只是疼痛,更可能帶來失能與生命威脅。髖骨骨折後1年內死亡率近2成,3成患者將永久性失能、8成無法獨居。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表示,骨密度在25歲左右達到高峰,40歲後逐年減少,特別是50歲以上停經後婦女、70歲以上男性,骨質流失更爲嚴重。骨鬆性骨折常見部位如手腕、脊椎骨折、髖部、上臂。
今年3月起,健保署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羣納入,包括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骨質疏鬆合併高骨折風險的病人,不用等到發生骨折,就可先用藥;已骨折的病人,也不用等到主要的大骨骨折,在周邊骨骨折後也可以使用,適用對象約13萬人,一年健保支出8.65億。
陳崇桓提醒,除長者外,有骨折病史、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駝背、變矮超過4公分、站立直視前方時後腦沒辦法貼到牆者應及早安排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