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放寬「沒骨折可用骨鬆藥」 高風險族羣13萬人受惠

▲骨質疏鬆症健保擴增,使骨質疏鬆症的治療從「發生骨折後」提前至高風險預防。(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臺灣人口高齡化進展快速,長者常見慢性病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骨質疏鬆症已經成爲第四大威脅。健保署長石崇良今(7)日表示,健保3月1日起擴增給付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4類對象,讓高風險者在沒有發生骨折前就先用藥預防,受惠約13萬人,健保每年新增支出8.65億元。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與2023年臺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顯示,臺灣60歲以上人口中,每6人即有1人罹患骨鬆,其中女性佔比達80%。臺灣骨鬆學會理事長、高醫附醫骨科部教授陳崇桓表示,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餘生可能會罹患骨鬆併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

骨折不只是疼痛,更可能帶來失能與生命威脅。陳崇桓指出,髖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率近20%,3成患者將面臨永久性失能、8成無法獨居;此外,看似輕微的跌倒造成手腕骨折或上臂骨折,亦爲骨鬆的重要發生指標。

健保3月1日擴大給付骨鬆藥物,給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遠端橈骨骨折、近端肱骨骨折等對象。石崇良表示,對於有骨質疏鬆同時合併有骨折高風險的病人,不用等到發生骨折之後就可以使用骨質疏鬆的治療藥物;同時對於已經發生骨折者,也不用等到主要的大骨骨折,只要有周邊骨骨折這樣的風險發生之後,也可以用藥。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吳至行表示,約有四成糖尿病患者罹患骨鬆,罹病時間越久、也會影響骨骼代謝,導致骨頭品質和結構變差,比一般人更容易因爲輕微碰撞或外力產生裂痕或斷裂,此時若跌倒機率增加,骨折風險更高 。糖尿病患者應更積極關注骨骼健康,及早評估骨鬆與骨折風險,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中華民國風溼病醫學會秘書長、國防醫學院助理教授盧俊吉表示,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不容忽視,臺灣近4成類風溼性關節炎者並有骨鬆,脊椎骨折率逾13%。臨牀上,每4位類固醇使用者就有3位爲骨鬆 ,類固醇使用越久、劑量愈高,骨折風險越高,這類患者急需提高骨鬆意識。

盧俊吉分享,曾經有一名罹患自體免疫疾病25歲女性,長期使用類固醇超過10年,因類固醇誘發性骨質疏鬆症,需每月搭機往返澎湖與臺北接受治療,卻在某次飛行途中遭遇亂流劇烈顛簸,突感後背劇痛,竟然是腰椎與薦椎發生壓迫性骨折。

過去許多患者未及時介入骨鬆治療而導致骨折、失能甚至影響生活品質。盧俊吉認爲,健保擴增給付骨折預防治療策略,有助於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患者和長期使用類固醇者降低骨折風險,也提升照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