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殺手骨鬆 嚴重恐骨折失能
骨科醫師陳建宏表示,骨質的巔峰約在25到40歲之間,當骨質逐漸流失,只要輕微的外力就可能導致骨折。(陳建宏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無論是手術以鋼板固定,或是不開刀用護具固定,骨折治療後都要「儘早活動」以避免肌肉骨骼持續流失。圖爲手部骨折後復健。(職能治療師施益𣲗提供/王家瑜臺北傳真)
一名70多歲女性跌倒時用手撐地,竟然就骨折了,檢查發現骨密度爲負2.7,幾乎是嚴重骨鬆。醫師指出,骨質疏鬆是沉默的殺手,就像海砂屋一般,平常沒感覺,但地基早已悄悄流失,直到房子塌了、骨折了纔來處理,恐怕晚了一步。
新光醫院骨科醫師許皓爲指出,女性停經後缺乏荷爾蒙保護,骨松風險大幅增加,50歲以上盛行率約38%,而男性同樣有骨松風險,50歲以上盛行率約24%,雖然機率比女性低,但隨着年齡增長,或是比較瘦小的男性,也可能骨鬆而不自知。
許皓爲說明,造骨細胞和蝕骨細胞分別負責骨頭的生成和代謝,當骨頭受傷出現小裂痕,蝕骨細胞會把它吃掉,再由造骨細胞長出新的骨頭,兩者形成平衡,但隨着年齡增長,造骨細胞變少、較不活躍,就會造成骨質流失,形成骨質疏鬆。
骨鬆的標準檢測方式是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許皓爲說明,骨密度T值介於0到負1爲正常,負1到負2.5爲骨質疏少,負2.5以下爲骨質疏鬆,低於負3則是嚴重骨鬆。坊間有些檢測是量腳跟,但容易有誤差,僅屬於初步篩檢,仍建議進一步安排DXA檢查,只需5分鐘,躺臥在儀器上即可得知髖部和脊椎的骨密度。
骨科醫師陳建宏表示,骨質的巔峰約在25到40歲之間,當骨質逐漸流失,只要低能量的外力就可能骨折,也就是從「比身高還矮的地方」跌倒就骨折;如果反應快、用手撐地,會導致遠端橈骨或近端肱骨骨折,反應慢則是軀幹着地,導致脊椎或髖關節骨折。
骨折一定要開刀嗎?陳建宏認爲「可開可不開」,端看病患需求,前提是務必瞭解「爲何而開」,例如高齡長者近端肱骨骨折,開刀需承受麻醉風險,不開刀則要花時間慢慢復原,且需要家屬在旁照護,都是考量因素;又比如年輕人遠端橈骨骨折,骨頭雖會自行生長,但可能癒合不良而出現創傷性關節炎,影響手部功能,通常建議開刀。
髖關節骨折又稱爲「失能性骨折」,國內每年發生約2萬例,爲避免併發症風險,通常都建議開刀。陳建宏說,其中約2成患者會在一年內死亡,但並非骨折直接造成,而是長期臥牀導致褥瘡、泌尿道感染、肺炎等,且骨折會釋放骨髓內的脂肪細胞,如果跑到心臟、肺部,可能發生心肌梗塞和肺栓塞。
許多人認爲骨折後要好好休養,但陳建宏指出,無論是手術使用鋼板固定,或是不開刀用護具固定,都要「儘早活動」以避免失能;若骨折治療好了還持續臥牀、坐輪椅,肌肉骨骼持續流失,萬一造成肌少症導致失能,恐怕就是一輩子了!他強調,「休息就會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何在疼痛控制下積極運動復能,纔是達到活躍老化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