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南海和平敘事正當其時

編者按:一段時間以來,菲律賓以及美國等域內外力量,不斷通過“碰瓷”來製造、傳播南海衝突敘事。近期,中方公開提出和平、穩定與合作應成爲今後南海敘事的主流,備受外界關注。本期“環球圓桌對話”邀請三位學者就相關話題展開討論。

彭 念: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區域國別研究院院長

郭曉兵: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軍控研究中心主任

希姆·羅薩:柬埔寨區域研究中心(CCRS)副主任

搞南海衝突敘事,不得人心

彭 念

日前,有媒體公佈一段視頻,指菲律賓9701號海警船在中國黃巖島附近海域活動,其間危險靠近中國海警船隻,多次高速穿航中國海警21550艇、5009艇船尾。這種挑釁性做法,是菲方製造“衝突敘事”的最新例證。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出席東亞合作年度系列外長會時提出要構建南海新敘事,和平、穩定與合作應成爲今後南海敘事的主流。在當前南海局勢降溫趨緩的重要時刻,中國提出南海和平敘事,有助於推動海上務實合作,彰顯負責任大國擔當。

長期以來,在菲美域內外勢力的輿論操控下,南海被衝突敘事、戰爭敘事所裹挾。西方輿論場上一提到南海,首先出現的就是威脅、對抗、衝突,而不是和平、合作、穩定。這種販賣安全焦慮的不負責任行爲,不僅破壞地區和平穩定,還抑制南海海上合作,危及地區長期繁榮,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

正因如此,越來越多地區國家日益認識到南海衝突敘事的嚴重危害性。以此次東亞合作年度系列外長會爲例,儘管菲律賓又故伎重施,企圖借南海仲裁案“鬧劇”挑動南海局勢升溫,但應者寥寥。這種顯著溫差清楚地表明,衝突敘事不得人心。

在這種背景下,南海和平敘事正當其時。一是,和平敘事順應南海局勢趨緩大勢,能夠給南海“降溫降火”,助推南海成爲和平穩定之海;二是,和平敘事主張合作共贏,能夠促進地區各國深化海上合作,夯實南海和平穩定的合作根基;三是,和平敘事還具有外溢效應,可以擴散至其他領域,擴大地區各國之間的互利合作,以共同利益築牢南海和平屏障,讓衝突敘事徹底失去市場。

從地區各國的反應來看,絕大多數國家都歡迎南海和平敘事。例如,此次東亞合作年度系列外長會談合作的多了,談對抗的少了;談發展的多了,談威脅的少了。

對於地區各國而言,當前最緊迫的頭等大事就是協調立場共同應對美國的關稅大棒,維持國內經濟平穩運行。要做到這一點,互信與合作必不可少。如果在這個節骨眼上,地區各國爲南海問題爭論不休,那就正好中了域外力量的圈套,最終會被各個擊破。

實際上,一些東南亞國家早已認識到這一點,並主張合作應對挑戰。和平敘事所強調的合作共贏正好與其不謀而合。正因如此,絕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並未追隨美菲鼓吹南海安全威脅。王毅外長也提到,在中國-東盟外長會上,大家談南海問題越來越平和、越來越有信心。

更爲重要的是,絕大多數地區國家正處於現代化進程的關鍵發展階段,亟需穩定的外部環境來實現“強國夢”。地區各國也承受不了南海生亂的高昂代價。畢竟俄烏衝突、以伊衝突所帶來的慘痛教訓仍歷歷在目。而和平敘事所提倡的和平穩定正好契合地區國家用心謀發展的現實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和平敘事並不是限於口頭敘事,而是有實際行動來保障推行的。首先,中國已經明確表示,願率先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堅定支持建立東南亞無核武器區,以實際行動幫助東南亞國家維護根本安全利益,爲東南亞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製度性安全保障。這也是南海和平敘事“以和爲貴”的生動實踐。

其次,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東盟外長會上,各方一致同意力爭在2026年完成“南海行爲準則”磋商,爲南海和平穩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時,中國與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的海上合作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尤其是中國與馬來西亞正式啓動海上問題雙邊對話。這些法律“準則”和對話機制契合南海和平敘事的合作呼聲,也是和平敘事在南海落地生根、枝繁葉茂的堅定基石。

再次,中國與東盟已經完成自貿區3.0版談判,有望在今年10月正式簽署協議。在此之前,中國與東盟已全面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推動經貿合作提質升級。在自貿區3.0與RCEP的雙重加持下,中國與東盟的合作蛋糕會越做越大,合作紅利也會越來越多,和平敘事的市場也會越來越寬廣。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反對戰爭是中國與地區各國的共同願望。我們也呼籲各國擁抱和平敘事,一起將南海建成和平、穩定、友誼之海。

東南亞無核武器區建設,中國發揮表率作用

郭曉兵

不久前,中方在中國-東盟外長會上重申,中國願率先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這反映了中國支持東南亞無核武器區建設的一貫立場,在國際上引發廣泛關注。

建設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是東盟爲維護地區和平安全做出的重要努力。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東盟5個創始成員國就提出仿效拉美和非洲,在東南亞建立無核武器區。但受國際形勢所限,直到冷戰結束之後,東盟纔在1995年12月達成《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該條約已於1997年3月生效,東盟十國均已簽署和批准。

目前,世界上有拉美、南太、非洲、中亞和東南亞五個無核武器區。與其他無核武器區條約類似,《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規定成員國不得發展、製造、擁有、控制、部署、運輸、試驗或使用核武器,不搞核擴散,不向該區域任何地方的海域傾倒放射性廢物和其他放射性物質。但與其他無核武器區條約有所不同,《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有兩個特別規定。一是條約區域涵蓋締約國的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二是條約議定書要求核武器國家承諾不對任何締約國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也不在東南亞無核武器區內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

長期以來,東盟積極謀求讓核武器國家簽署條約議定書,因爲沒有核武器國家的參加和承諾,所謂的“無核武器區”在很大程度上就只具有政治和外交上的象徵意義。但除了中國態度積極外,美、英、法、俄都有所保留。上述四國一是擔心該條約將締約國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納入條約適用範圍,會限制核武器國家在該地區開展涉核軍事活動;二是擔心條約關於禁止締約國發展、製造、擁有、控制、部署、運輸、試驗或使用核武器的規定,會限制核武器國家載有核武器的艦機訪問該地區港口或過境;三是擔心加入該條約議定書,會限制其在該區域對其他國家,包括核武器國家使用核武器。

爲了促使核武器國家簽署議定書,《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締約國與五核國協商修訂了議定書,規定在締約國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內,五核國只需遵守條約禁止傾倒放射性物質/廢物的規定,締約國保留允許外國船舶/飛機進行港口訪問和過境的特權,五核國僅承諾不對條約締約國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2012年,五核國一度擬簽署議定書。但英、法、俄臨時提出保留意見,主張:加入議定書不應損害核武器國家自衛權;如果條約締約國退約或違約,核武器國家可調整政策;如締約國允許攜帶核武器的艦機過境或到訪港口,則核武器國家不再受議定書義務約束。條約締約國無法接受這些保留意見,議定書籤署問題遂一拖再拖,迄今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中國1999年以來一直表示願意率先簽署議定書,當前再度重申該立場,主要出於以下考慮。首先,該條約與中國一貫堅持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武器國家或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的主張一致。因此,中國積極倡導達成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條約,以及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消極安全保證”國際法律文書。中國現已簽署並批准其他四個無核武器區條約,對東南亞無核武器區自然也持鼓勵支持態度。

其次,國際核領域變亂交織,亟需積極作爲,爲陷入停滯的核軍控進程注入新能量。從俄烏衝突到中東亂局,再到印巴交鋒,主要地區熱點都籠罩着核武陰雲。從“康涅狄格”號核潛艇南海撞山到“奧庫斯”武器級核材料轉讓,核安全、核擴散風險連連。從《中導條約》到《開放天空條約》,再到《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原有的核軍控條約要麼已經作廢,要麼即將消亡。有人說核軍控正在進入“黑暗時代”。而中國的主張如同照亮這“黑暗時代”的一盞明燈。

南海和平穩定,是中國-東盟努力方向

【柬】 希姆·羅薩

南海地區多年來一直是東南亞一個存在爭議的海上地緣政治熱點。儘管面臨諸多挑戰,東盟(ASEAN)成員國與中國已經嘗試通過多種方式來維護南海的和平與穩定。這主要包括雙邊、多邊談判,以及嘗試利用其他替代性外交手段。

2002年11月,中國和東盟國家政府代表在柬埔寨金邊簽署《南海各方行爲宣言》(DOC)。這是解決南海問題的早期重要舉措之一。當時,東盟國家和中國曆經數年就《南海各方行爲宣言》的內容展開談判,最終達成共識。

儘管《南海各方行爲宣言》未涉及任何海域劃分,但表達瞭解決南海問題的政治意願,即“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由直接有關的主權國家通過友好磋商和談判,以和平方式解決它們的領土和管轄權爭議,而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自那時起,東盟國家與中國一直就南海問題進行溝通與合作。如雙方在易於推動的海洋相關領域積極開展合作,這主要包括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科學考察、海上搜救、海上航行與通信安全以及打擊跨國犯罪等等。此外,東盟國家和中國還致力於推動“南海行爲準則”(COC)的制定。截至目前,“南海行爲準則”磋商進程正在加快,已經完成了案文三讀。此外,近日舉行的中國-東盟外長會再次展現加速推進準則磋商進程、早日簽訂協議的政治意願。

儘管我們已經看到在南海問題上存在多種形式的合作,但不可否認的是,圍繞南海部分區域的主權主張仍存在分歧乃至爭議,尤其是在專屬經濟區(EEZ)相關問題上。此外,近年來有關爭議海域軍事化的報道不斷,引發了對本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擔憂。在此背景下,與南海問題相關的利益攸關方有必要重新確定各自立場,避免激化矛盾,引發衝突,並攜手維護南海的和平與秩序。

首先,所有相關方應繼續遵守現有協議與政治宣示,例如中國-東盟於2002年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爲宣言》。這些現有法律與政治文件,爲有關國家攜手維護南海和平與穩定提供了可行的合作路徑。雖然現有共識並非完美、也並非界限分明,但有關各方應在其基礎上,爲南海海域制定更加具體的海上行動規則,並確保其與國際法(如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相一致。鑑於當今國際秩序正處於演變進程中,相關利益攸關方有必要對既有合作平臺進行重新審視與調整,以期實現持久的和平與秩序。

其次,應充分發揮東盟的平臺作用。因爲南海屬於西太平洋的一個邊緣海,是亞洲三大邊緣海之一,在地理位置上與東南亞地區有着密切關係,因此該區域組織在處理南海相關問題上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相關各方可就南海相關問題表達立場,並共同尋求一致的、可持續且爲有關各方所接受的解決方案。

再次,鑑於南海不僅是重要的國際航運通道,而且蘊藏着豐富的自然資源。該地區發生任何形式的衝突都將是不可接受的。因此,達成基於國際法普遍原則,且體現包容精神的行爲準則尤爲迫切,也是東盟國家與中國未來共同推動的主要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相關各方最終需要達成共識,將南海視爲和平與發展的海域。圍繞南海部分地區的領土和主權爭議,以及在衝突解決方式上的理念差異,長期以來一直是南海問題的一部分。然而,爲了維護南海的和平與穩定,相關利益攸關方應避免使用武力,營造有利環境,通過外交手段管控並最終和平解決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