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人與護理員比例已超80:1,提待遇、調結構正當其時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高校加快學科專業結構調整
“截至2023年末,上海戶籍老年人口數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568萬人,而目前上海養老護理員只有6.7萬名。這意味着一名護理人員需要服務80多名老人。”在人代會現場,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核電辦公室核電產業處處長周凌說。
她還指出,不僅傳統養老護理員成爲急需緊缺人才,隨着上海老年人對個性化、多樣化養老服務的需求增長,對一些新興養老服務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如居家養老護理師、居家照護陪診師、老年人心理疏導師、老年服務產品經理等,這些新興崗位的專業人才也急需新生力量的加入。
養老護理爲何難以吸引人才?市人大代表、上海海闊東岸文化創意產業園執行董事王芳用“三高三低”來描述當前養老護理職業的普遍困境:平均年齡高、勞動強度高、流動性高;同時專業低、社會地位低、收入低。養老護理人員普遍存在缺乏事業認同感,經濟收入壓力進一步加劇了人員流失問題。
對此,王芳建議將該職業技能培訓納入本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備案培訓費補貼項目內,全額補貼考證費用,以此鼓勵更多人加入養老護理事業。
周凌則建議加快培育養老服務複合型人才,鼓勵具有醫學、社會學、心理學、信息技術等多學科背景的人才進入養老護理和服務領域。針對照護師、陪診師、心理疏導師等崗位,設立專業培訓機構,提供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培訓。
在代表委員們看來,要擴大養老護理員隊伍,歸根結底在於滿足養老護理員的實際需求。比如,如大部分中高齡養老護理員更看重經濟收入以及家庭發展,青年護理員則更看重職業發展和落戶福利等。
多位代表委員建議,對養老護理員按需求分類施策,吸引年輕人加入養老護理員隊伍,通過住房保障、技能獎補、榮譽激勵等激勵舉措爲青年養老護理員待遇提升;爲中高齡養老護理員提供福利和補貼,並幫助改善家庭成員生活條件。“通過打通優秀護理員晉升渠道,制定護理員職業發展規劃與激勵機制,明確職業發展路徑和晉升標準,從而提高護理員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激發護理員的工作熱情和職業認同感。”王芳說。
市政協委員,上海建橋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朱瑞庭則注意到,高校專業結構調整不及時,造成了人才供需錯配現象:一方面,養老服務類專業人才緊缺;另一方面,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日趨過剩。因此,他建議高校加快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招生計劃向社會急需的領域傾斜,鼓勵高校開設養老服務等相關專業,鼓勵行業機構積極參與人才培養,推動產教深度融合,校企協同育人,儘快解決養老服務相關人才短缺的問題。此外,引導養老機構招聘學前教育專業人才進入社工崗位。拓寬養老從業人員來源渠道,同時引導學前教育人才轉向養老服務領域就業創業,提高養老服務人員專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