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更具活力開源生態

經濟日報記者 黃鑫

記者從2025開放原子開源生態大會上獲悉,近年來我國開源生態發展迅速,2024年活躍開源開發者數量全球領先,活躍開源開發者220餘萬人。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表示,開源有力地推動了技術突破與應用,成爲培育新質生產力、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我國在開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社區培育、行業推廣應用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實踐,開源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理事長兼秘書長程曉明介紹,全球開源生態蓬勃發展,從近3年活躍開發開源項目、開發者數量以及全球分佈來看,中國、美國、印度、歐盟成爲全球開源的主要支撐力量;從國內來看,北京、上海持續領跑,深圳、杭州等城市加速追趕。

從區域發展看,我國開源生態呈現出“頭部穩固、腰部上升、尾部追趕”的良好局面,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在全國活躍開源項目和開源開發者規模中佔據主要地位。廣州、成都、南京、武漢等城市展現出強勁的追趕勢頭,逐步成爲我國開源生態的新興力量。整體看,我國開源生態的活躍程度正由少數區域向更多城市輻射擴散,創新資源流動日益頻繁,區域協同效應日漸凸顯,未來有望形成多點聯動、百花齊放的新格局。

浪潮數字企業技術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技術監督委員會副主席鄭偉波表示,近幾年大模型推動了新一輪人工智能熱潮,從基於規則的算法到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大模型,智能能力不斷提升,場景不斷泛化,尤其是以DeepSeek爲代表的基礎大模型開源後,企業對大模型的部署意願顯著增強,驅動創新場景迎來大規模爆發。

“尤其對於軟件來說,大模型影響是顛覆性的,重塑了軟件,推動了軟件在開發、交互、運行、運維模式上的變革,軟件產品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鄭偉波介紹,對此,UBML(統一業務建模語言)社區核心定位從低代碼轉向智能化開發,發展爲以UBML爲核心的軟件智能化開發開源社區。聚焦語義化領域建模語言、多智能體協同構造工具、開放數據集、智能化新生態四大建設方向,打造軟件高實時、高可靠、低成本的智能化自動構造能力。一方面,變革軟件開發模式,提升關鍵軟件技術創新和供給能力,賦能我國軟件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另一方面,突破“軟件定義製造”關鍵技術,爲製造強國和新型工業化戰略落地提供支撐。

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表示,開源模式正在重構AI競爭格局,中國有望憑藉開源生態的優勢保持長期領先。開源模式還將帶來多贏格局,中小企業可以低成本獲得頂尖AI能力,雲服務商可通過算力需求激增獲益,國產芯片廠商則可以憑藉推理算力優化實現彎道超車。

開源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滲透千行百業,形成覆蓋多行業多場景的應用版圖。南方電網、中國移動、京東集團等100多家單位引領開源潮流;基於開源鴻蒙、開源歐拉等開源項目,累計發佈150多個典型應用案例,覆蓋電力、通信、交通、醫療、教育、金融、互聯網等10多個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充分彰顯了開源技術在促進產業升級、行業創新方面的強大動力。

北京開源基礎雄厚、開源要素齊備、開源體系完善。北京市政府副秘書長許心超介紹,2024年北京信息軟件業實現營業收入3.3萬億元,佔全國的四分之一。北京將優化開源公共服務,積極開展開源人才培育,建立基於開源貢獻的評價和激勵機制,加強開源合規培訓。加速開源項目孵化,支持建設開源技術孵化器和加速器等專業載體,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重點領域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杆項目。深化開源協同創新,與國際開源組織深化溝通與合作渠道,完善開源企業出海服務體系,支持國內優秀開源項目“走出去”。

熊繼軍表示,工信部將加快推進開源體系建設,釋放開源發展潛力。鼓勵政產學研用金深度融合,實現開源產品價值科學量化,開源商業潛能充分釋放;聚焦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加速開源項目孵化培育和應用落地。

據瞭解,工信部還將鼓勵企業、高校加大力度推廣以貢獻爲導向的開源人才評價體系。推動開源成果高質量“引進來”,高水平“走出去”,促進生產要素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