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社評丨從“組織覆蓋”到“人心凝聚”,樂見基層工會有爲善爲
來源:工人日報
本報評論員 康勁
隨着基層工會組織建設的不斷加強,各地工會應積極創新開拓,指導建設有彈性、有粘性、有韌性的“工會聯合會”等;在服務供給上要“更精準”,真正做到青年職工“需要什麼”,工會就高效“提供什麼”;在資源整合上要“更智慧”,將工會服務嵌入城市經濟血脈,實現多方共贏。
據8月4日《工人日報》報道,甘肅蘭州市以青春思維破解組織覆蓋難題,用創新服務贏得青年真心,推動樓宇商圈工會聯合會“建起來”“鏈起來”“熱起來”的實踐探索,爲基層工會工作注入澎湃新動能,給人深刻啓示。
當城市樓宇如春筍拔節、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奔涌如潮,如何能讓新建工會組織真正成爲青年職工“心頭好”的溫暖家園?
首先,是“建”在青年聚集處,破解“城市叢林”的組織覆蓋難題。蘭州中海廣場工會聯合會敏銳抓住樓宇商圈這一青年就業“新高地”,以靈活方式“織網紮根”。從最初3家“中海系”企業,到短短半年吸納同商圈、上下游、產業鏈58戶企業近1100名會員,其成功的關鍵在於,打破了行業、企業、單位間的壁壘,以開放姿態擁抱“樓宇生態”。大力推廣職工之家APP掃碼入會,用指尖聯通的便捷,讓外賣騎手等新就業羣體和青年職工暢行無阻地“入會進家”。工會組織的根系深深扎進新業態的土壤,主動適應青年就業分散化、流動性的特點,將“組織覆蓋”轉化爲實實在在的“人心凝聚”。
其次,是“鏈”在需求關鍵點,探索“服務即鏈接,福利即平臺”的新模式。當代青年職工想什麼、需要什麼,工會就研究什麼、服務便指向哪裡。上述報道中新建工會組織的吸引力,正源於其以青年思維精準洞察並對接青年需求——青年渴望“鬆弛感”,便精心設計“稚暖空間”“心愈空間”,讓心理諮詢師駐場、開發小程序線上傾聽職工心聲;青年期盼“健身自由”,於是健身器械設計爲24小時智能開放;青年喜歡“頭腦風暴”,共享書咖、智慧書角、拼單會議室等應運而生……“HI動工會”週二會員日,更是通過一張張小小的福利券,巧妙鏈接商戶與職工,撬動消費活力十倍增長,使工會服務與城市樓宇的商圈經濟共生共榮,將工會陣地轉化爲資源融通的樞紐。這種“觸手可及”的服務矩陣,讓青年職工有了更多獲得感,對“進家入會”也有了更多認同感。
再有,是“熱”在活力迸發時,激發青年從服務對象變爲建會主角,點燃“共同成長”的奮鬥引擎。真正的“熱起來”,在於激活內生動力,引領青年與企業、城市同頻成長。蘭州市總工會整合市級產業和縣區、街道、社區的四級工會資源力量,指導基層工會聯合會在做好基礎服務的基礎上,鼓勵青年職工創意籌劃樓宇文化節,以運動聯賽、藝術工坊、公益集市營造“潮嗨”氛圍;量身定製職業技能競賽,爲外賣騎手、商戶員工等搭建風采展示舞臺。無論是通過“樓宇運動會”“創業故事匯”等促進不同企業間的協作,還是推行“需求—資源—服務”閉環機制實現“千人千面”精準服務,其內核都是將服務個體與賦能羣體深度結合,將情感共鳴轉化爲奮鬥共識。
當工會爲青年搭建起施展才華、實現價值的舞臺,“家”的溫暖自然能夠凝聚起更多力量。隨着基層工會組織建設的不斷加強,各地工會應積極創新開拓,在樓宇、商圈、園區等青年聚集地,指導建設有彈性、有黏性、有韌性的“工會聯合會”等;在服務供給上要“更精準”,以“青年語言”設計“解渴服務”,真正做到青年職工“需要什麼”,工會就高效“提供什麼”;在資源整合上要“更智慧”,藉助市場力量和社會資源,將工會服務嵌入城市經濟血脈,實現多方共贏;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進一步涵養職業精神、愛國情懷,激發奮鬥精神,讓青年在“被看見”“被尊重”“被成就”中堅定人生信念,努力擔當作爲。
用青春視角審視問題,以創新思維破解難題,把服務做到青年心坎上,讓每一個奮鬥足跡都有工會守護,讓每一份青春夢想都能綻放光華。如此,工會組織必能在時代浪潮中凝聚起億萬青年職工幹事創業的熱情,譜寫基層工會實踐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