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總額Q2上路 臺北區醫學中心 擬漲掛號費
臺北區醫學中心預計今年第二季實施「醫院個別總額制」,未來如何兼顧醫療服務和民衆需求,仰賴各醫院的功力。圖爲民衆在醫院排隊領藥。(本報資料照片)
小檔案/醫院個別總額制
衛福部健保署實施「醫院個別總額制」,臺北區預計今年第二季上路。因應新制帶來的財務衝擊,包括臺大、新光醫院等醫學中心已開始研擬因應方案,包括調漲掛號費、減少週末夜間門診、延後非緊急手術等。臺大醫院強調,非不得已,不會貿然調漲掛號費,會忍到最後一刻。
分級醫療失靈,大醫院輕症門診多,爲管理醫院門診量,健保署在全臺各分區陸續實施醫院個別總額制,要求各醫院年度健保點數不可超過前一年,超過將打折,甚至「斷頭」不予給付。臺北區最晚實施,預計今年第二季上路,但該區經常收治全國各地的病患,反彈最大。
臺大醫院目前就醫掛號費100元、健保部分負擔420元。臺大醫院發言人陳彥元表示,各醫療支出、藥價不斷攀升,就算去年健保點值補到0.9,仍遠遠趕不上高漲的電費、人事費,爲了因應可能的財務衝擊,院內已討論各種可行方案,調漲掛號費爲其中一個解決方式。
陳彥元強調,臺大掛號費本就便宜,即使調漲,和醫療支出也不成正比,但非不得已不會貿然調漲,會忍到最後一刻。另外,臺大醫院有許多明星級別醫師,常常一個診就超過200位病人,院方也將柔性勸導,改到臺大體系的區域醫院看診,分散病人。但他也說,即使分散了50個病人出去,「空出來的名額一定又有病患立刻補上」,最終辦法還是要做好分級醫療。
臺北榮民總醫院院長陳威明表示,爲了不讓同仁過勞、衝擊點值,近3年已陸續關掉不必要的門診,週六只保留小兒科等少數科別,大名醫的診只能看到晚上8、9點,因此對於醫院個別總額採平常心看待。
新光醫院副院長、臺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醫院個別總額上路後,新光醫院將維持現狀,採觀望作法,不過也開始盤點醫院能做的調控措施,包括調高掛號費、減少週六及夜間門診、控制掛號人數、延後非緊急手術等。
馬偕醫院副院長許希賢說,馬偕醫院對於病人來者不拒,並未強制各科到達額度就不能看診,醫院個別總額實施後,還是繼續做該做的事情,但會大力推行「輕症轉診制」,經診所或其他醫院轉來的病人,治療後病況穩定後,就要轉回原本院所。
臺北和林口長庚醫院同屬北區,已於今年初正式實施個別總額。長庚行政中心執行長遊進邦表示,北區和南區已經試辦多年,這次影響比較大的是臺北區和中區,這兩區過去點值較低,意味着總額和實際發生的費用落差較大,未來要兼顧醫療服務和民衆需求,仰賴各醫院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