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凍未條 擬第3季漲掛號費

「醫院個別總額」新制上路後,各大醫院擔心門診衝過量紛紛減量因應。(本報資料照片)

健保署於全臺陸續實施「醫院個別總額」新制,臺北區本月正式上路,各大醫院擔心門診衝過量,給付遭到斷頭,最後拿不到錢,均嚴陣以待。臺大醫院研擬於今年第3季調漲掛號費,並門診減量,規定每位醫生只能看80名病患,若超過上限,醫師將拿不到診療費,雙管齊下因應財務衝擊。分級醫療制度失靈,大醫院輕症門診多,健保署爲管理醫院門診量,在全臺各分區陸續實施醫院個別總額制,要求各醫院年度健保點數不可超過前1年,若超過將打折,甚至「斷頭」不予給付。臺北區最晚實施,由於常收治來自全國的病患,反彈也最大。

醫院龍頭臺大近日傳出,有醫師在社羣爆料,因院方擔心新制實施後虧錢,規定醫師每天只能看50名病人,看超過就要扣錢,看愈多扣愈多,許多醫師有怨言。

臺大醫院企劃管理部主任邱瀚模指出,爲符合新制門診病患55%、住院病患45%規定,全院已開始實施門診減量,要求醫師不能看超過80名病人,否則就會被「斷頭」給付。他直言,自己一晚看86名病患,「但愈晚掛號的,往往最嚴重,不可能不收,最後6名就當作是義診」。邱瀚模指出,人口老化,醫療需求會隨之上升,臺大現在掛號費只要100元,不符合成本,將觀察新制執行1季後,最快第3季研擬調漲。

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李偉強指出,北榮從3年前就開始門診減量,包括平日晚上、週六已減少不必要門診;住院方面,只要護理人力充足,就不會關閉任何一張牀。

不過李偉強直言,「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別的醫院會不會把病人轉過來?」有些病人狀況較複雜,對醫院而言,等於是成本高、利潤低,有些醫院不想照顧這類病人,就以「牀位滿了」、「我們醫院沒有藥」爲由,「建議」病人到他院就醫,等於是「不當轉診」,健保署應該密切追蹤,或是新制上路一段時間後,觀察是否有民衆反映類似情形。

馬偕醫院院長張文瀚強調,以病人爲中心,不會做太大改變,將吸收健保醫院個別總額後所產生的風險,經評估後會再擬定措施;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將先觀察新制實施1季後,再做調整。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健保署盼落實醫院分流是美意,但民衆就醫過程存在嚴重資訊和專業落差,中重症病患若成爲人球,恐怕影響就醫權益,健保署需要長期監測,包括重症收治佔比是否發生變化,以及非保障總額的科別,是否受到排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