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區醫院最快六月漲掛號費 邱泰源盼有智慧調配醫療資源
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表示,掛號費屬行政費用,政府尊重醫院營運情況,但仍希望醫療院所發揮智慧(鄭鬱蓁攝)
健保署實施「醫院個別總額制」,臺北區預計今年四月上路,臺大、新光醫院等醫學中心醞釀,最快可能今年六月,以調漲掛號費、減少門診、延後非緊急手術時間等,來因應新制帶來的財務衝擊。衛福部部長邱泰源表示,掛號費屬行政費用,政府尊重醫院營運情況,但仍希望醫療院所發揮智慧,調配好醫療資源。
臺大醫院目前就醫掛號費100元、健保部分負擔420元。本報日前報導臺大醫院日前透露,爲了因應個別總額產生的財務衝擊,院內已討論各種可行方案,非不得已,就會調漲掛號費。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表示,將先觀察四、五月上路後的健保申報量和去年比較,若申報量已經超過去年同期的5%、或更多,那麼「最快六月,不得已,就一定要執行門診減量,甚至調漲掛號費了。」
邱泰源表示,掛號費屬行政費用,政府尊重醫院營運情況,但掛號費變動,可能是比較後面的手段,希望新制度,大家共同發揮智慧,調配好醫療資源,纔是醫療院所當務之急。
邱泰源指出,南區在第一季就先實施該計劃,剛開始確實有陣痛期,大家有點不習慣,例如不要重複檢查,以前沒有財務壓力,大家比較不會落實,現在有財務壓力,自我管理之下就會落實,現在也做的越來越穩定。
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指出,實施個別總額是爲了落實分級醫療,這十多年來臺灣醫學中心從13家增至28家,(包含馬偕就2間),區域醫院從48家擴增到84家,地區醫院卻攔腰斬,從568減至352家,「中間的醫院不見了」,顯示分級醫療徹底失敗。他認爲個別總額,要讓大醫院的輕症病患真正能夠下轉到小醫院,恐怕還需要三~五年才能看到成效。
此外,罕病病友也擔心,個別總額實施後,會出現人球,邱泰源強調,罕病藥費目前仍包括在健保架構內,其中108億來自健保、20億爲公務預算,屬於專款項目,不會因爲接下來調整新制而受到任何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