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密碼”
近日,位於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的雅江北岸生態示範區內草木蔥蘢、一望無垠,微風拂過青翠繁茂的枝葉,宛如層層涌動的綠色波濤。萬綠之中,一隊“紅馬甲”格外顯眼:護林員邊巴正和同事在林間巡查。
“我從2007年就開始在這邊種樹,學到了很多種樹、植保方面的技術,能在家門口就業我很開心。”作爲生態示範區建設的親歷者,邊巴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着林區的一草一木。
雅魯藏布江是日喀則兒女的母親河,奔騰的江水穿越千山萬壑來到湘巴大地,沖積成一片寬闊平坦的河谷。由於特殊的地形地貌構造,這裡曾經風沙漫天、草木不生,沙進人退、水土流失的現象十分嚴重。
“我小時候經常在荒灘上放羊,除了一點點沙棘,幾乎沒什麼其他植物。”回憶起雅江北岸以前的景象,家住南木林縣艾瑪鄉德慶村的護林員西洛感慨不已。
時間來到2002年,山東省濰坊市首批援藏幹部抵達南木林縣,就發現雅江北岸生態建設對於長遠發展的重大意義:這裡既是全縣農業主產區,又是湘河保持水土的重點區域,更是雅江中游黑頸鶴保護區的核心組成部分。爲此,濰坊市援藏幹部率先建設了“濰坊林卡”,開啓了南木林縣大規模國土綠化的先河。
此後十餘年裡,援藏幹部和當地幹部羣衆經過持續接力和不懈努力,硬是在砂石遍地的戈壁荒灘上種出一片綠洲,並探索總結出契合高原綠化的“五關六防”和“三大一深”工作法。
2014年,新的綠色發展契機到來,我區開始實施“兩江四河”造林綠化工程,雅江北岸南木林縣生態示範區建設正式啓動。示範區總規劃面積42萬畝,截至目前,已累計投資2.4億元,植樹造林3.6萬餘畝,栽植新疆楊、藏川楊、北京楊、榆樹、柳樹、沙棘等各類苗木288萬餘株,同時建成林廊、水渠100公里,形成了集林地、草地、溼地、沙地、耕地於一體的生態建設格局。
“經過20多年的努力,生態示範區建設已初具規模,沙塵暴次數與之前相比減少了三分之一,氧氣含量提高5%,空氣溼度增加10%。當前,栽植的樹木已達十多種,野生動物種羣也在不斷增加。”南木林縣自然資源和林業草原局副局長達瓦旦增介紹說。
爲保證生態示範區苗木供應,濰坊市援藏工作組先後投入1400萬元,建設2座1190畝的苗圃,引進18個樹種和37個經濟林品種進行試驗示範。據瞭解,目前苗圃不僅能夠滿足生態示範區建設需要,還爲南北山綠化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江水清澈,候鳥成羣,綠樹成蔭,產業興盛。“江邊種上樹後,不但風沙小了,周邊的草也多了起來,我再也不用擔心羊吃不飽了。”67歲的西洛在雅江北岸生態示範區擔任護林員已經12年了,對於這片守護着自己家園的“綠色長城”,他既充滿感激又飽含深情。現在,他每年可以領到1.3萬元崗位補貼,外加每日110元的臨時性工資。跟風沙打了大半輩子交道,西洛從沒想過晚年生活會如此安逸。
多吉曲塔是護林員之一,巡查完畢的休息間隙,他對記者說:“我的工作主要是澆水、檢查病害和防止牲畜啃食樹木。現在生態環境一天比一天好,我對護林員工作更有信心了。”
據瞭解,在生態示範區建設過程中,南木林縣積極帶動當地羣衆參與建設,累計提供17萬餘人次短期就業,並組建60人的專業管護隊伍,幫助農牧民增收3980餘萬元,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建設與羣衆增收致富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達瓦旦增說,2025年,在南木林縣域內投資的防沙治沙項目、草原修復項目、營造林項目已經落地,完成後全縣的生態建設將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站在雅江之濱、湘河之畔,目光所及之處皆風景,在這片土地上,林木遍地、牧草肥美、農田高產的畫卷將愈加壯美,生態優美、產業興旺、百姓富裕的前景將更加壯闊。(馬曉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