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新”記綠色高質量發展
過去,混凝土塊等建築垃圾大多被露天堆放或者簡易填埋,這種處置方式不僅佔用大量土地,而且經過日曬雨淋,垃圾中的有害物質極易滲入土壤,嚴重破壞環境。如今,福山區福新街道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基地項目(一期)即將於年內投入使用,每年可將300萬噸建築垃圾轉變成再生資源,每資源化1萬噸建築垃圾可直接或間接實現降碳約300噸,具有顯著的碳減排效益。項目建成後將成爲山東省規模最大、煙臺市首家高標準建築垃圾的資源化利用基地,助力福山實現“無廢城市建設”目標。
5月6日,記者來到福山區福新街道福東工業園內,這裡正是一派熱氣騰騰的施工景象。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基地項目場地內,數臺大型挖掘機揮舞着巨臂,在深達數米的深坑裡,進行土石方挖掘作業。伴隨着陣陣轟鳴,阻礙施工的土堆和岩石被快速清理。
“項目一期將於年內投產,我們現在正加班加點施工。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佔地102畝,一共分兩期建設。目前建設的是一期,包括5條生產線,達產後年可處理建築垃圾300萬噸,每年可產出再生骨料、機制砂、再生瀝青、混凝土等大概100萬噸的再生資源。”項目負責人指着規劃效果圖介紹,項目一期主要是建築垃圾原料上端的處理,把原料做成骨料、基礎砂等,二期項目將進行鏈條延伸,把原料深加工生產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塊、路面磚、透水磚、水泥穩定土等再生產品,同時新建裝配式建築生產線、綠色建材生產線及3D打印建築等綠色建築生產線,全面實現建築垃圾資源化和建築工業化。
記者瞭解到,該項目是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項目,項目建設也凸顯綠色理念,具有三大亮點。一是降噪降震減揚塵,項目建設本身實現“綠色化”。傳統的涉及建築垃圾破碎的項目,最大的隱患就是噪音和揚塵,該項目建設之初就考慮到降噪降震等因素,大型處理設備深埋到地下12米左右,這樣能大大緩解噪音和揚塵。二是全密封結構廠房,實現生產線不落地。原料進來後一直到成品倉,均採用全流程密封式的傳送帶傳送,有效防止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次污染。三是全鏈條回收建築垃圾、全產業鏈消化吸納。
“福新街道將建築垃圾處置與高附加值再生產品生產線相結合,既可將已有和新增的污染源集中處置,又可拓寬建築垃圾處理行業的生存空間,豐富完善多領域跨行業的循環經濟體系,不僅是解鎖建築垃圾資源再生減碳密碼的有益嘗試,更是開闢固廢產業新藍海、促進經濟向‘新’逐‘綠’的大膽探索與有力實踐。”福新街道經發辦負責人孫巧燕介紹,今年以來,福新街道以優化營商環境爲導向,全力以赴搶抓施工黃金季節,千方百計加快項目建設進度,以“靠前、主動”的服務模式,聯合發改、行政審批、自然資源和住建、規劃等多個部門,順利解決了項目審批過程中存在的土地、規劃、手續等難點堵點問題,做到手續“全程幫辦”,進度“定期調度”,困難“跟上解決”,極大地提升了項目落地效率和開復工進度。
“今年是打造煙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範城市的關鍵之年,福新街道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充分發揮經濟重鎮優勢,加快發展綠色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方式低碳轉型,重點扶持和鼓勵煙臺辰宇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山東凱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煙臺恆廣泰包裝有限公司、山東天鼎舟工業科技有限公司等重點工業企業成功申報和創建綠色工廠,打造一批節能、低碳、綠色、循環發展的重要載體,建立綠色工廠梯次培育體系,積極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不斷延伸產業鏈、價值鏈,積蓄綠色發展新動能,讓綠色經濟、循環經濟迸發出更大活力。”福新街道工委書記荀永平表示。
在福山,產業向“新”逐“綠”,爲經濟高質量發展鍛造了“鋼筋鐵骨”:
——降本增效加強技改。在費尼亞德爾福汽車系統(煙臺)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的多處設備完成了節能改造,從源頭上降低了生產成本,並且對設備耗材影響小,減少了耗材的更換頻率。
——修復礦山披綠生金。在福山區小楊家村,舊礦坑通過地形重塑、改良土壤、土地復耕等一系列措施,新增耕地680畝。經過修復治理,這裡“披綠生金”,實現廢舊礦坑治理從恢復生態效益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有效轉化。
——讓“製造”變“智造”,博世華域、鑫海礦裝、延鋒座椅等一批標杆企業不斷推進智能化產線建設,積極轉型新能源汽車領域……
突出重點、把握關鍵,福山加強企業幫扶和政策扶持力度,積極推進重點企業節能降耗、提質增效,鼓勵重點產業、骨幹龍頭企業“綠色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統籌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壯大和未來產業培育,實現增長動能有接續、產業集羣新提升,努力使綠色低碳成爲福山高質量發展最鮮明的標識。
YMG全媒體記者 鄒春霞 通訊員 孫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