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的春天|從5.8%看天津高質量發展“三量”密碼

5.8%,一季度天津的GDP增速跑贏了全國平均水平,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宏大圖景中,勾勒出奮進的高質量發展之姿。

這份“春日答卷”背後,是天津緊扣“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升質量”的發展邏輯,在傳統動能煥新、新動能培育、發展質效升級中書寫的時代命題。

經濟數據背後的“三量”密碼,不僅是天津奮進的關鍵,更折射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層邏輯。

盤活存量:讓 “老碼頭” 煥發新活力

作爲近代工業發祥地,天津的發展基因中鐫刻着“存量變革”的密碼。

一季度,天津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571.3萬標準箱,同比增長5.6%,創歷史新高背後,是傳統港口向“智慧港口”的華麗轉身 —— 無人集卡穿梭港區,自動化碼頭晝夜運轉,5G+北斗系統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控,集裝箱單日作業效率大幅提升。這種“存量盤活” 並非簡單的規模擴張,而是通過技術賦能重構產業競爭力,六年來,天津港集團推動高科技手段廣泛應用,加強5G、北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港口場景的深度融合,加速培育發展港口新質生產力,以全流程自動化和數智化轉型賦能港口迭代升級今年3月,天津港集團“智慧零碳”集裝箱碼頭建設成果作爲全球唯一港口領域數智化解決方案樣板亮相2025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爲世界港口智慧化轉型提供了“中國方案”。

傳統產業的存量激活,本質是一場刀刃向內的改革。

變革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在於產業生態的重塑:天津港擁有147條集裝箱航線、40餘條鐵水聯運通道,70%左右貨物吞吐量來自京津冀及內陸腹地。2024年,天津港集團完成貨物吞吐量4.93億噸,同比增長3%;完成集裝箱吞吐量2328萬標準箱,同比增長5%,有力地帶動了京津冀及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

存量盤活的核心,是讓“老產業”接上“新賽道”,在數字化、綠色化轉型中釋放乘數效應。

做優增量:在 “新賽道” 培育增長極

一季度,天津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7%,其中裝備製造業增速達10.5%,汽車產量增長27.5%的背後,是新動能培育的戰略佈局。不同於傳統制造業的“鋪攤子”,天津的增量崛起遵循“鏈式發展”邏輯:圍繞新能源汽車產業,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網聯等配套企業在天津集聚,形成從“零部件—整車—充電網絡”的完整鏈條,比亞迪、寧德時代等龍頭項目落地,汽車產業將加速整車和零部件向新能源和智能網聯轉型。這種“增量思維”同樣體現在能源結構變革中——天津能源集團中標天津國際機械有限公司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光伏+儲能+氫能”的多元能源體系,正改寫這座工業城市的“能源基因”。

新動能的培育,離不開制度創新的“土壤”。

2025年,天津自貿試驗區迎來“十載芳華”,十年來,平行進口汽車、二手車出口從天津自貿試驗區開啓試點,形成整備、改裝、檢驗、銷售等環節完備的汽車貿易產業鏈,規模領跑全國;1月27日,天津海河柳林地區59號地【津津南吉(掛)2025-02號地塊】成功掛牌,城投集團海河建投公司存量土地盤活工作迎來開門紅,未來將滿足客羣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提升人居生活品質,爲區域經濟發展增添新活力,實現“土地存量”向“產業增量”的轉化。

做優增量的本質,是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搶佔先機,通過“強鏈補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羣,讓“天津製造”向“天津智造”“天津創造”躍遷。

提升質量:讓發展成色更有溫度

一季度,農村居民收入增速5.8%,快於城鎮1.3個百分點,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天津用數據詮釋了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底色——共同富裕。

這種“質量提升”不僅是收入數字的變化,更是發展成果的均衡共享。僅清明假期前兩日,薊州區就迎來遊客超50萬人次。“賞花經濟”“採摘經濟”讓農民在家門口端起“生態飯碗”;中心城區“海棠花節”吸引超50萬人次打卡,有力拉動周邊餐飲、住宿、交通等產業鏈發展,文旅融合讓城市流量轉化爲民生增量。

質量提升的深層邏輯,是發展理念的根本轉變。

天津推動“農商文旅”深度融合,在五大道打造“海棠市集”,將百年洋樓與文創消費結合,清明假期,天津市商務局監測的430家商貿流通企業3天累計客流量達779.3萬人次,同比增長8.2%;累計實現銷售額9.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寧河區苗莊鎮以資源換資金,吸引央企進駐,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強智慧農業,同時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通過盤活閒置溝渠資源,平均每個村可增加集體收入20萬元;這種“質量”追求更體現在公共服務均等化上: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 8.61 萬人,“海河英才” 計劃升級,爲技能型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讓發展的“含金量”更有“人情味”。

解碼“天津樣本”: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生動實踐

從渤海之濱的港口智能化改造,到海河兩岸的新能源汽車生產線,再到薊州山村的民宿集羣,天津的“三量”密碼本質上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微觀縮影,生動實踐。

盤活存量,不是對傳統產業的“修修補補”,而是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老樹發新枝”;做優增量,不是盲目鋪新攤子,而是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構建“強磁場”;提升質量,不是簡單的收入增長,而是讓發展成果如春日暖陽般普照城鄉。

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天津的實踐說明,當“存量”的基石足夠堅實,“增量”的突破才更有底氣;當“質量”的追求融入每一寸發展肌理,經濟增長才能真正成爲民生福祉的“助推器”。

隨着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這座港口城市正以“三量”驅動,爲中國經濟在轉型中突破、在突破中提質,提供生動的“天津樣本”。(中國經濟網記者宋雅靜)

(天津市委網信辦指導)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