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前「幸福感下降」 醫教4招護心:瑜伽、快走效果好
▲腦部、心臟運作息息相關,透過瑜伽、快走等運動有助維護心腦連線正常運作。(圖/CFP)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一般人認爲心臟負責輸送血液,大腦則掌管情緒與思想,不過臺北榮總遺傳優生學科主任張家銘今於臉書分享,其實心臟、大腦、內分泌等系統是協作團隊,每次心跳和呼吸,都是腦、心即時交換訊息的結果,每次心跳的間隔,便可能影響對疼痛、聲音的敏感度,運動如瑜伽、快走都有助維持心腦正常連線。
張家銘寫道,根據今年發表在國際知名學期刊《Trends in Neurosciences》的綜論,心臟和腦部隨時都在互動,例如許多人曾經歷「心裡緊張、身體先反應」的時刻,好比上臺前心跳加速、手心冒汗,這就是心理壓力透過心臟傳遞的典型表現。
科學家將相關狀態分爲「微狀態」及「次狀態」,前者持續數秒,例如突然驚嚇,而後者則延續數小時,甚至數天,像是考前焦慮或長時間工作壓力。若壓力長期無法舒緩,便可能進入「巨狀態」,導致高血壓、憂鬱症、焦慮症或心臟衰竭。
張家銘指出,女性在經期時,心跳與情緒會隨荷爾蒙波動而起伏,正是心理和心臟連動的例子,而男人也可從早晨血壓較高等現象,見證心理狀態會被心臟放大呈現。
疾病往往是這2顆「心」失衡的結果。張家銘寫道,研究顯示,高血壓患者在確診前幾年便可能出現幸福感下降或輕度憂鬱,而憂鬱症患者即使沒有心臟疾病,也常伴隨心率異常或血壓上升,證實心理留下的痕跡會烙印在心臟,反過來心臟異常也會侵蝕情緒。
要讓2顆「心」保持和諧,張家銘建議4招:
●規律運動:快走、慢跑、游泳或瑜伽,可增加心率變異度,強化自主神經彈性,降低高血壓、憂鬱風險。
●規律睡眠:避免長期睡眠不足,才能維持荷爾蒙平衡及心血管健康。
●深呼吸或冥想:短暫的深呼吸能刺激迷走神經,可助心跳放慢、血壓下降,快速恢復情緒穩定。
●善用穿戴式裝置:智慧手錶能監測心率變異、血壓與睡眠品質,協助提早察覺壓力影響,及早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