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關稅衝擊產業 學者提五層論多元策略

以「臺灣經濟如何突破關稅衝擊」爲題的現代財經論壇17日舉辦。主辦單位現代財經基金會表示,由於臺灣在軍事安全上需要依賴美國協助,在國際經濟組織上則因受制政治因素不易簽署雙邊或多邊貿易協議,導致需要獲致美國支持;而臺美雙方歷經數個回合實質談判折衝,國內個別產業對美市場因依賴程度不同而衝擊相異,產業各界普遍焦慮,甚至擔憂未來經營陷入危機。

多位財經學者據此,提出運用產業利基研擬多元對外貿易戰略的政策建言。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林建甫提出「五層論」,作爲多元外貿戰略佈局的框架,包括傳統歐美市場、東亞市場、東歐與中亞市場、中國大陸與「一帶一路」沿線市場,及全球南方市場。

以全球南方市場爲例,李建甫指出,臺灣可透過技術輸出與產業合作,將半導體、綠能、醫療器材等優勢領域導入南方市場,協助其產業升級並建立互利共生的供應鏈。其次,擴大教育與人才交流,提供獎學金與交換計劃,培養長期友好關係與技術人才,促進人脈與文化連結。第三,協助中小企業國際化,提供市場資訊、融資支持與法律諮詢,降低進入門檻。最後,善用區域性經濟平臺如APEC、CPTPP等,尋求非正式參與與經貿對話機會,擴大臺灣在全球南方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林建甫強調,多元外貿戰略的核心,不在於放棄既有市場,而在於避免單一依賴。透過分散市場與產業,臺灣才能在國際貿易震盪下保持彈性與自主。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抵禦來自美國及其他國際力量的壓力。這不僅是經濟政策的選擇,更是國家安全與長遠發展的戰略。臺灣必須牢記一句話:分散纔是安全,利基纔是力量。

基於美國劍指臺灣半導體技術及產業,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莊奕琦指出,應該研擬避免產業空洞化的策略拼圖,結構定位上,要確保高端製程留在臺灣,包括2 奈米以下、EUV 光罩、先進材料,在臺灣亦要進行垂直整合與專業化和服務與系統整合。

莊奕琦進一步指出,應以「臺灣研發、美國量產、次級基地」的全球雙核心作爲策略工具,同時以模組化加上差異化關稅和產業示範區,讓產業共享設施、進行人才培訓。至於政策配套,需有每年互派 200–300 名工程師的人才流動機制,設立2 奈米以下、EUV、先進封裝的研發基金,並就財稅工具加以着墨,包括抵稅、擔保、綠色債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