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論文被認定大量剽竊未上知網文章

近日,學術期刊《德國研究》編輯部通過“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微信公衆號發佈一則《撤稿聲明》:

近日,本刊編輯部接到舉報,稱發表於我刊2024年第6期的論文《歐盟受益所有權制度的治理方案、侷限及鏡鑑》(作者李某某)的大量內容涉嫌剽竊發表於《中國反洗錢實務》(中國金融出版社出版,未上知網CNKI等主流數據庫,僅紙質發行)的四篇文章,分別爲:

《歐美受益所有人信息集中登記制度對我國的啓示》(2021年第3輯)

《西班牙法人透明度和受益所有權實踐及啓示》(2021年第10輯)

《受益所有人信息有限公開的法律邏輯:歐盟法院“W.M.及Sovim 訴盧森堡商業登記處案”評述》(2022年第12輯)

《信託中幾個關鍵術語:理解FATF建議25》(2024年第3輯)。

《德國研究》雜誌編輯部在聲明中表示,本刊對此高度重視,接到舉報後,立即要求作者李某某作出解釋。同時組成調查組,對文章進行調查比對,經調查組覈實、本刊編輯部確認,李某某剽竊行爲屬實。此行爲嚴重違反了基本的學術道德規範和出版倫理。

聲明指出,由於被剽竊的《中國反洗錢實務》相關文章未被收錄入主流電子比對數據庫,導致李某某的文章在投稿環節未能被常規查重手段有效識別。李某某的行爲不僅侵害了《中國反洗錢實務》相關文章作者及中國金融出版社的權益,也嚴重損害了本刊作爲學術出版平臺的公信力。爲維護學術誠信及本刊聲譽,特鄭重聲明如下:

1.對《歐盟受益所有權制度的治理方案、侷限及鏡鑑》一文予以撤稿,撤稿原因爲“學術不端”。

2.本刊官網、微信公衆號同步撤稿,並聯系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文獻數據收錄機構刪除該文電子版。

3.我們對李某某的學術不端行爲表示嚴厲譴責,已通報其單位且今後將不再受理該作者的稿件。由於李某某的學術不端行爲嚴重損害了本刊聲譽,本刊保留依據事實和相關法律法規,對李某某進一步追究由此產生的一切法律責任(包括但不限於對我刊聲譽造成損害、可能涉及的版權侵權責任等)的權利。

4.對於編審查重環節存在的漏洞,我刊對被剽竊的原作者以及中國金融出版社深表歉意。今後我刊將進一步加強論文審查工作,完善評審程序和問責機制,嚴防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在聲明末尾,《德國研究》雜誌編輯部感謝社會各界的關心與監督。

公開資料顯示,《德國研究》(雙月刊)創刊於1986年,原名《聯邦德國研究》,1994更名爲《德國研究》,由同濟大學主辦,同濟大學德國問題研究所承辦。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上述撤稿聲明提到被認定爲剽竊的文章《歐盟受益所有權制度的治理方案、侷限及鏡鑑》,作者李某某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該文目前在萬方數據等網絡平臺依然能夠正常下載。

在上述《德國研究》雜誌編輯部撤稿聲明發布之前,有網友在微信朋友圈等自媒體平臺發佈了關於李某某文章抄襲、拼接多篇其他刊物文章的材料和逐字對比結果,並表示“抄襲率超28%”。

7月13日上午,澎湃新聞記者致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尚不清楚李某某被撤稿一事,但會提醒相關部門關注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