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轉型 農業部:不考慮禁廚餘餵豬

用廚餘餵豬的案場約佔全臺豬場的8%,農業部目前未考量全面禁止廚餘餵豬。圖爲一處以飼料養豬的養豬場內,豬農正在餵食豬隻。(本報資料照片)

臺中市梧棲區某飼有300多頭豬隻規模的畜牧場,10日出現豬隻陸續死亡案例,並於21日檢出非洲豬瘟陽性,爲全臺首次驗出本土案例,該場飼養模式爲成豬吃廚餘、仔豬吃飼料,而同樣用廚餘餵豬的案場,約佔全臺豬場的「8%」,爲此立委向農業部喊話期盼能全面禁用,農業部長陳駿季則迴應,目前尚未考量全面禁止廚餘餵豬,不過仍會持續精進廚餘運用技術,提升安全性。

據瞭解,2018年時大陸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臺灣也檢討廚餘養豬政策,但後續僅禁止小規模案場使用,只要飼養規模達200頭以上,則可向所在地環境保護主管機關申請檢核再利用,核可後始得透過廚餘養豬,而廚餘應依規定蒸煮,即中心溫度90°C以上、持續攪拌1小時以上,使動物疫病之病原菌不活化,降低傳播風險。然而即便如此,2025年10月20日還是爆發非洲豬瘟疫情,且專家指出,病源來自廚餘的可能性很高。

國民黨立委張嘉郡指出,廚餘養豬本就是疫情破口,雲林縣早在7年前由縣長張麗善全面禁用,當時即呼籲時任的農委會跟進,然而至今還是存在廚餘餵養,甚至在非洲豬瘟疫情爆發後,農業部也僅預估禁喂廚餘15天,不解爲何要爲了這8%、約46萬頭的豬,去威脅全臺產值約2000億的養豬業,呼籲加速輔導轉型飼料養豬,認爲臺灣黑豬等品種適應飼料養殖,可大幅降低風險。

陳駿季迴應,目前無法定調「廚餘就是破口」,仍需待相關結果出爐纔可確定,因此外界也不能直指廚餘餵豬就是罪魁禍首,目前針對廚餘餵豬,也尚未考量全面禁止,但無論如何,後續都將針對廚餘餵豬進行滾動式檢討,也會成立相關團隊研究日本的廚餘轉換成飼料模式,盼能提升安全性降低風險。

中華民國養豬協會副理事長、桃園養豬協會理事長林承德指出,中央突下令不能用廚餘飼養,又無配套措施,要養黑豬的農民如何生存?且早在6年前就呼籲要有配套措施,卻遲遲無下文,呼籲中央要設廚餘管控中心,統一管控達到真正「去化」,並公開這次爆發疫情的主因,同時呼籲要嚴格查緝相關飼料來源。

張麗善說,廚餘幾乎不可能經過完全高溫殺菌,還得花時間冷卻;即使真的煮過,多數也只是隨便加熱到溫溫的程度就餵豬,大家心知肚明,不可能嚴格落實所謂的「高溫殺菌」。

張麗善認爲,非洲豬瘟問題不應泛政治化,中央認爲只要高溫殺菌就好,地方政府自然配合,否則小規模的養豬戶會質疑中央沒硬性規定,地方政府憑什麼管?這樣的壓力,任何小養豬縣都承擔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