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普尼蛋靠食安稽查揪出 食安辦前主任嘆「前端不把關、救火反被罵」

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前主任康照洲在臉書發文表示,一顆簡單的蛋不斷出問題,每次都靠衛生單位抽查發現問題,「爲何前端不先把關,後端救火的還要被罵?」本報資料照片

自2018年國內爆發芬普尼雞蛋事件,近期彰化文雅養雞場,於衛福部食藥署例行稽查專案中,被彰化縣衛生局驗出雞蛋農藥芬普尼超標,有疑慮雞蛋共15萬顆流向市面。食安五環首重源頭管理,但各界卻把矛頭指向食藥署。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前主任康照洲在臉書發文表示,一顆簡單的蛋不斷出問題,每次都靠衛生單位抽查發現問題,「爲何前端不先把關,後端救火的還要被罵?」

文雅牧場案是由衛生單位檢出違規,後續農政單位調查後,發現該場蛋雞羽毛、糞便芬普尼殘留超標,問題指向飼主違法用藥,農業部應落實的畜牧場稽查源頭管理失守。不過,外界砲火瞄準揪出問題的衛政單位,食藥署長姜至剛開記者會說明風險,分析食用過量纔有中毒風險,民衆若有疑慮可先不吃,卻被抨擊是學者姿態。

康照洲表示,若不釐清問題所在,如何能有好的防護政策,全臺雞蛋場1千餘家,70億顆雞蛋販售至上萬家零售業者,「到底要源頭把關,還是末端處理,大家應該很清楚」,本次有人大肆宣揚農委會時代要求的雞蛋溯源碼,但等到發現問題時,疑慮雞蛋早已賣光,「追溯還有什麼用?」類似案件每次都是衛生單位抽查發生問題,但爲時已晚,爲何前端不可先把關?

不僅雞蛋都在後市場抽驗發現問題,蔬菜、水果農藥超標,也都是靠市場抽查攔截。康照洲表示,歷年來雞蛋不斷出問題,除本次農藥芬普尼外,例行抽查多次檢出抗生素,雖微量,仍表示整體環境不健康,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但源頭在哪,農政單位有給過答案?有想過解決?」目前狀況有如前端放火、後端救火,但救火的反而要被罵。

康照洲表示,芬普尼不是合格雞蛋用藥,農民因環境不潔使用,卻不思考如何改善飼養環境,當初在農政單位壓力下,衛生單位不得不設下殘留標準,讓「含少量芬普尼蛋」可上市,把風險轉介消費者,但標準一旦訂定,雞農就不會認真維護環境,用藥愈來愈多,形成負面循環,飼料添加抗生素也是類似情況,這些「負面管理」,只會讓臺灣養殖業「走向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