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篩檢發現「小結節」要不要切除? 醫:過度醫療恐致肺功能下降

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可發現小於一公分的腫瘤;而檢查後所發現的結節逾9成爲良性,不必過度緊張,定期追蹤即可。本報資料照片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自111年7月1日起,納入我國第五癌篩檢,截至113年12月31日止,全國已有158,937位民衆接受檢查,並找出1,957名確診肺癌個案。這項篩檢工具容易發現肺部結節,雖然不一定都是惡性腫瘤,但民衆只要聽到「肺部有小結節」,就會緊張要不要切除。

臺北榮總胸腔部部主任陳育民表示,LDCT是目前檢測肺癌有效的方式之一,可偵測到小至0.3公分的肺部病竈,不過臨牀統計顯示,逾9成以上的肺結節屬於良性組織,不到1成爲惡性腫瘤。雖然大多追蹤即可,一旦檢出肺結節還是會擔心,甚至想知道「良性還是惡性?」「切了是否一勞永逸?」

陳育民指出,大衆健檢意識提高,不少人發現肺部有結節,仍害怕癌變機會。肺結節的處理規範主要關鍵在於形狀、大小、質地密度以及患者的風險因素等,加以評估判別是否爲惡性腫瘤。小於0.6公分的結節需定期追蹤,大於0.6、1公分以下者,可每6個月追蹤一次;大於1公分則應手術切除及病理檢查。

他觀察,有些民衆發現有結節即希望開刀處理,衛福部已制定訂「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指引」,若檢查發現有異常,應轉介胸腔專科醫師評估,由醫師依照風險高低,安排適當的追蹤頻率。結節不等於肺癌,未必需立刻手術;要求動刀的「過度醫療」行爲,不僅浪費健保資源,更可能傷害病患健康。

「如果結節已經嚴重影響民衆的精神狀態或生活,醫病溝通之後,還是會幫病人動刀。」臺北醫學大學副校長李岡遠、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李岡遠表示,有一名擔任空服員的個案,因無法規律追蹤檢查,非常焦慮,討論後決定開刀切除,雖然結節是良性,但不用再提心吊膽。

另一名中年男性長期住在國外,因不方便就醫檢查,亦決定開刀切除肺部結節,所幸結果是良性。他分享,還有一位早期肺癌患者,開完刀切除腫瘤後,隔2年檢查照出結節,醫療團隊評估惡性腫瘤風險高,建議手術移除病竈,果然如醫師判斷:是惡性腫瘤。

李岡遠說,LDCT檢查有好處也有壞處,隨着結節的檢出率愈來愈高,恐導致過度診斷,甚至民衆倉促決定動不必要的手術。而開刀的風險可能大於結節癌變,包括麻醉的併發症、結節靠近血管導致出血、術後肺組織結構改變誘發咳嗽或呼吸不順暢等。病人應該想清楚再決定,醫師也有責任妥善說明病情,避免執行無效的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