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中暑你做對了嗎?醫提醒十大風險 酒後、沒睡飽都更容易中暑
▲炎熱指數飆升,待在戶外要小心中暑。(圖/資料照)
記者楊智雯/綜合報導
中央氣象署針對全臺19縣市發佈高溫警示,新北、桃園與金門更亮起橙色燈號,預測可能出現38度極端高溫,炎熱指數飆升,不僅讓人汗流浹背,也提高中暑風險。根據日本媒體《medicalnote》報導,日本國際醫療福祉大學急診醫學教授志賀隆提醒,中暑成爲不少上班族與戶外工作者的隱性危機,想要有效的防中暑,其實要從「前一天就開始準備」。
日本一名30多歲上班族,之前在無空調的室內工作時突然感到虛弱、噁心,甚至無法自行站立,緊急送醫才發現是中暑,他身體狀況良好,平時也無慢性疾病。這名男子回憶,前一晚和朋友喝酒到深夜,只睡了6小時,隔天又因宿醉沒吃早餐,喝了兩杯咖啡,加上氣溫飆高、室內悶熱,引起身體不適。志賀隆醫師指出,中暑常不是單一因素造成,而是連續生活習慣累積的結果,睡眠不足、空腹、脫水與高溫環境都是風險因子,以下10個關鍵風險與預防重點一定要知道。
1.酒精會增加中暑風險:飲酒具利尿作用,會加速身體水分流失,同時降低睡眠品質與體溫調節能力。
2.咖啡和茶也可能造成脫水:含有咖啡因的飲品會促進排尿,讓你以爲補水足夠,其實身體仍處於脫水狀態。
3.睡眠不足影響體溫調節:建議每天至少睡滿7小時,尤其在高溫天氣或前一天有戶外活動時,應加強休息。
4.起牀後務必補水與吃早餐:睡眠期間會流失約500ml水分,起牀後應補充水分,如果前一天喝了酒或在炎熱的地方活動過,醒來後補充水分就更重要,最好還要吃早餐,有助於防止脫水,而且還能調節體溫。
5.某些藥物會提高中暑風險:像是抗過敏藥、利尿劑、β阻斷劑等,可能抑制排汗或影響皮膚血流,須與醫師討論並調整戶外活動時間。
6.避開中午高溫時段:建議將活動安排在早上或傍晚,避開上午11點至下午3點的高溫時段。
7.水+鹽纔是真正補水關鍵:多喝含鹽分水或是運動飲料,光喝白開水時,也可搭配鹽、糖等補充鈉含量。
8.穿着淺色、寬鬆衣物降溫更有效:深色衣服易吸熱、緊身衣物抑制排汗,建議選擇透氣、寬鬆的淺色服裝。
9. 每小時休息15分鐘:每個小時要休息15分鐘,休息時儘量待在陰涼或有冷氣的空間,有助於身體恢復並預防熱衰竭。
10.兩人一組效果更好:搭配夥伴一起行動,能即時觀察對方狀況,一旦出現異狀也能立即處理,降低中暑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