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了還能用藿香正氣水嗎?中醫:先辨清“陽暑”還是“陰暑”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韓金序)5月15日,一則“路遇老外中暑,國人遞藿香正氣水”的視頻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評論區關於“中暑後服用藿香正氣水是否有效”的爭論持續升溫。中暑後立即服用藿香正氣水真的無效嗎?哪些情況可以服用藿香正氣水?

“中醫將中暑分爲陽暑和陰暑,二者的成因和症狀有所不同,盲目使用可能適得其反。”5月15日,北京中醫醫院急診危重症診療中心副主任曲志成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陽暑即人們通常理解的“中暑”,多因長時間在高溫(>32℃)、高溼環境中暴曬或勞作,導致體溫調節中樞失控。這類患者常出現發熱(體溫≥38℃)乏力口渴多汗等症狀,屬於“熱盛傷津耗氣”的急症。而陰暑則是因暑天貪涼引發,比如長期待在溫度過低的空調房、過量飲用冰飲導致風寒溼邪阻滯機表和脾胃,表現爲頭痛無汗、噁心、嘔吐腹瀉等胃腸不適,體溫多正常或低熱,屬於“外寒內溼”的病證。

網傳“中暑後使用藿香正氣水無效”的說法,需結合具體病症階段來看。“藿香正氣水的核心功效是解表化溼、理氣和中,對症的正是陰暑。進食生冷後脘腹脹痛等因寒邪侵襲的症狀,服用藿香正氣水能有效緩解。但如果是戶外暴曬後出現高熱、大量飲水仍不解渴等陽暑症狀,此時服用含酒精的藿香正氣水,可能加重脫水,甚至延誤熱射病等重症的救治。”

對於陽暑患者,曲志成強調“物理降溫優先”原則。一旦發現有人在高溫環境中出現頭暈、噁心、注意力下降,應立即將其轉移至陰涼處,用溼毛巾擦拭頸部、腋窩等大血管部位,同時少量多次補充淡鹽水或含電解質飲料。若體溫超過 39℃或出現抽搐、昏迷,需立即撥打 120,途中持續物理降溫。“陽暑嚴重時需急救,中醫推薦生脈飲以氣陰雙補,避免出現脫證。現場若無該藥,可用含有電解質清涼飲料替代,但切勿使用藿香正氣水。”

北京朝陽醫院藥事部副主任藥師、臨牀藥學組長楊輝提醒,藿香正氣水可用於治療中暑所致的頭痛昏重、胸膈痞悶等症狀,但中暑後首要措施是立即脫離熱環境,移至通風陰涼處,解開衣物散熱,物理降溫等現場處理較用藥更關鍵。需要注意的是,該藥含40%~50%的乙醇,孕婦、兒童、酒精過敏者及正在服用頭孢類藥物的人羣需選擇無酒精劑型,服藥期間應避免生冷油膩飲食。

夏日即將來臨,楊輝建議民衆做好日常中暑預防:戶外作業時佩戴透氣帽子,儘量選擇清晨或黃昏時段進行戶外活動;保持飲食均衡清淡,及時補充水分,可飲用綠豆湯等清暑飲料;加強體質鍛鍊;若必須在高溫高溼環境下活動,需定期到陰涼通風處休息,並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

“中醫藥防治暑溼病症講究辨證施治,精準識別症狀是關鍵。”曲志成表示,隨着夏季高溫常態化,公衆需建立“先兆不適早干預、重症中暑快就醫”的科學認知,避免陷入“一刀切”的用藥誤區。“辨別症狀對症用,把握時機早干預,科學防護記心間,才能安然度過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