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詐凍結帳戶掀民怨警憂洗錢管道轉向 學者:民眾應理解配合
政府要求銀行強化高風險帳戶的控管措施,不過,警方擔心,銀行加強帳戶管制後,詐騙集團恐將洗錢管道轉向新興、監管尚未完全成熟的虛擬資產與第三方支付領域,並利用「化整爲零」的方式來規避監管和銀行風控系統的偵測。陽明交大法律學者林志潔指出,詐騙已全球化,關鍵在第一時間阻止資金外流,金流一旦外流,後續偵辦難度極高,即便可能造成部分使用者不便,民衆也應理解並配合相關防制措施,以降低風險。
打詐警官指出,爲處裡金流,詐團會鎖定具備交易和轉帳功能,且帳戶開設相對寬鬆的虛擬資產交易平臺(VASP),因爲虛擬資產交易平臺具有帳戶開立寬鬆(不須真實身分驗證)與國際化特性,之後將成爲「洗錢中繼站」。目前幾乎絕大部分的詐騙案,無論是ATM提領或車手面交,都已將贓款匯入虛擬交易平臺,導致警方追查金流時,因無法查覈身分導致案件擱置,形成詐騙洗錢斷點。
另外,詐團也會鎖定第三方支付的隱蔽性,比如利用遊戲點數、電子票證、甚至購物網站的儲值金進行小額、分散的「去中心化」洗錢。這些金流雖然單筆金額小,但數量龐大,難以被銀行風控系統有效捕捉。
警方說,國內銀行鎖帳戶只能管制境內傳統金融,若是詐團使用境外虛擬資產平臺或境外人頭帳戶,打詐警方就得面臨高難度的跨境查緝,警方得耗費更多時間進行國際司法互助,追蹤金流變得緩慢且困難。
另外,雖然政府積極打詐,銀行家強審覈導致線上帳戶難以取得,但部分詐團仍會藉由僱用實體車手或利用偏鄉地區的人頭帳戶作案。這使得打詐工作從「技術戰」重新迴歸「人力戰」,增加基層員警的負擔和風險。
打詐警官強調,政府的打詐聯防必須延伸到非銀行體系的「長尾」,呼籲數發部與金管會應加速將虛擬資產、第三方支付、甚至特定網路遊戲的交易納入反洗錢規範,防止詐團利用管制間的縫隙持續變形。
林志潔強調,詐騙犯罪最終必然涉及金流運作,若金融機構未及時凍結可疑資金,款項一旦被轉往海外,後續追查難度將大幅提高。
林志潔表示,爲通過亞太防制洗錢組織(APG)洗錢防制評鑑,臺灣曾將大額交易申報門檻由一百萬元降至五十萬元,雖然造成部分民衆使用銀行帳戶不便,但能有效防止退休金或積蓄遭詐騙轉走,這是社會風險評估。就像警方爲防酒駕而路邊攔查,雖然行車受到影響,但能避免車禍。
她說,現今詐騙金流已不只在傳統金融機構流動,還轉往虛擬資產、加密貨幣與冷熱錢包等新興管道,政府應盤點這些多元金流狀況,檢視金融監理量能是否足以因應。
林志潔指出,部分虛擬資產平臺由國際業者營運,現階段難以納入我國監管,但使用者卻愈來愈多。由於監理密度較鬆,容易成爲詐騙集團洗錢的新管道,政府應思考落地監管,加速制度反應速度,避免監理空窗變成被害人的損失成本。林志潔強調,詐騙集團會利用合法漏洞與非法手段,唯有政府逐步將新興金流平臺納管,雙管齊下,才能真正堵住金流外泄的破口。
金融機構AI防詐,卻有愈來愈多民衆帳戶遭「誤傷」凍結,警方警告,風險控管若過嚴,恐造成反效果。記者林伯東/攝影
陽明交大法律學者林志潔指出,詐騙已全球化,關鍵在第一時間阻止資金外流,金流一旦外流,後續偵辦難度極高,即便可能造成部分使用者不便,民衆也應理解並配合相關防制措施,以降低風險。記者王駿傑翻攝自林志潔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