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過度在意!「4個方法」幫你培養鈍感力 不再被情緒綁架

▲做到不過度在意,就能減少內耗也就能放過自己。(圖/翻攝自FB/tvN drama,以下同)

記者曾怡嘉/ 臺北報導

有時候人會感到不快樂,或許是因爲你缺乏「鈍感力」,在這個人際壓力龐大的時代,「鈍感力」反而成了一種智慧。所謂的鈍感力,不是遲鈍或麻木,而是一種懂得「不被無謂的情緒牽着走」的心理彈性。它能幫助我們減少內耗、放過自己,也讓生活更自在。

#學會「不立即反應」

當別人說了讓你不舒服的話,或事情不如預期時,別急着反駁,先讓自己情緒先緩一緩。你會發現,很多衝突與焦慮,其實只是「一時太在意」的產物。能延遲反應,就能讓理性取代情緒。

#分清楚重要與不重要的事

不是所有事都值得你投入情緒。當你覺得煩躁或焦慮時,問自己:「這件事一年後還會重要嗎?」大多數答案都是「不會」。這樣的思考能幫助你自動過濾壓力來源,把能量放在真正有意義的地方。

#要懂得「自我接納」

沒有人能永遠完美,其實內耗常來自「想變得更好卻不允許自己犯錯」。當你允許自己偶爾懶散、做錯決定,反而更能恢復平衡。學會說:「沒關係,我已經盡力了」,就是鈍感力的開始。

#減少比較與過度解讀

滑着社羣媒體,看着別人的動態看似順利,但並不代表他沒有煩惱,換句話說,別人一句話,也不一定藏着惡意。若能不過度詮釋、不放大別人的評價,內心就會更穩,真正的鈍感,是選擇不被瑣事幹擾,保留心的自由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