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寬美國米 恐衝擊我逾30萬稻農
川普發動關稅戰,以臺灣對美國整體貿易逆差爲由,對臺課徵32%高額關稅。賴清德總統宣佈將與美國以「零關稅」爲基礎展開貿易談判,外界認恐對稻米等農業造成衝擊。圖爲農民在臺北市關渡平原的農田耕作。(黃世麒攝)
爲因應美國關稅對農漁業造成的衝擊,行政院長卓榮泰13日中午到屏東縣長治鄉高雄區農業改良場,與農民及業者座談;農業部長陳駿季則在13日下午到屏東縣東港區漁會,聽取漁民心聲。農業部提出3面向、6措施,支持產業升級,提升韌性。
其中3面向爲「金融支援24億元、提升產業競爭力84億元、開拓多元市場72億元」,6大措施則是「農業貸款利率加碼補貼、強化外銷冷鏈體系、加速產業加值轉型、取得國內外驗證及標章以強化市場區隔、擴大國內行銷活動、擴大海外多元市場行銷」。
卓榮泰指出,政府編列880億元產業支持方案,原定14日公佈補助具體申請辦法,因美方一直在改變,因此會延後1周公布,以聽取大家意見後,研議更具體措施。
臺灣區冷凍蔬果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魏東啓指出,臺灣毛豆雖以銷日爲主,銷美約僅佔2成,但大陸與日本都爲東協成員,毛豆銷日關稅僅3.3%,臺灣毛豆銷日卻有6%關稅,大陸若將銷美國的毛豆轉銷日本,恐對臺灣毛豆造成壓力。
全臺鬼頭刀主要漁獲爲臺東(36%)、宜蘭(25%)、屏東(22%),去年外銷產量2680公噸、產值4.9億元,農業部昨在東港區漁會與漁民座談,漁民反映如何提升鬼頭刀的競爭力?漁業署長王茂城說,政府會協助經營者取得各種認、驗證,讓臺灣優質水產品不只美國市場,還有歐盟、中東及日韓。
臺灣鮪延繩釣協會執行理事孔坤桐說,現在有些漁船風聞關稅提高,進港漁獲恐銷不出去,還在海上觀望,盼政府短期內能維持外銷貿易順暢,不要造成漁業作業停滯,甚至出現「塞港」,長期方面也希望政府從這次經驗中學習,拿出具體完善規畫。
臺美首輪關稅談判,擬針對「非關稅貿易障礙」進行討論,可能包括放寬美豬、調整美國米關稅配額等,農業界掀起反彈聲浪,「白米炸彈客」楊儒門表示,政府不應再犧牲農業,倘若真放寬美國米進口,恐導致臺灣30多萬稻農受到嚴重衝擊。
楊儒門指出,臺灣常在國際談判中陷入過早亮底牌窘境,談判還沒開始就先說要零關稅,把籌碼拱手送人,但農業涉及糧食主權與國家安全,理應成爲重點保護對象,而非談判桌上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