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第4輪磋商 稻農盼列稻米紅線
行政院23日證實,副閣揆鄭麗君與談判團隊已在美國華府,本週將與美方進行第四輪實體磋商。(本報資料照片)
美國將對日本課徵15%的關稅,但對臺關稅至今尚未公佈,行政院23日證實,副閣揆鄭麗君與談判團隊已在美國華府,本週將與美方進行第四輪實體磋商。「白米炸彈客」稻農楊儒門表示,倘若我國政府和日本同樣退讓,開放稻米進口,將影響30萬人生計,更將危及臺灣的糧食安全、農業主權與農村文化。
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23日在中常會喊話,只要人民團結,「臺灣總能關關難過,關關過」;強調政府持續秉持深化臺美經貿關係、雙方互利互補2原則進行談判,也期盼能完成維護國家利益、守護產業利益、守護國民健康、確保糧食安全等4項任務,達到促進臺美雙邊貿易平衡,並增進臺美在科技及國安等多元領域合作的2項目標。
面對日本對等關稅敲定15%,經濟部內部坦言,談判小組「壓力會很大」,但政府會盡其所能爭取較低稅率。政府已有關稅出口支持方案930億支應,協助業者因應。
商總榮譽理事長賴正鎰表示,日本對等關稅降至15%,因新臺幣已升值12%、日本又是臺灣主要競爭對手,臺灣若無談到10%以下,將重創相關產業。如果臺灣最後稅率與日本相當,或高於日本的話,對於機械、工具機、五金業,甚至是食品業都會造成衝擊。
商總理事長許舒博也憂心,臺灣恐怕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像是開放國內市場纔可能談到低關稅稅率,對臺灣而言,並不一定是好事。
楊儒門透過臉書發文提到,面對美方的貿易壓力,日本選擇讓步,打開農產品大門、放下稻米課徵的700%保護性關稅,反觀韓國政府,在23日的政府會議中,明確將稻米與牛肉畫爲不可開放的「紅線項目」,兩相對照,清楚反映出臺灣當前的選擇方向,是想成爲守住主權的韓國,還是失去防線的日本?
楊儒門提到,倘若開放稻米進口,將影響22萬稻農戶及其上下游產業鏈,整體約30萬人、高達400億以上的產值,舉例來說,美國稻米透過機械化生產,價格僅每公斤30元,將壓垮平均價格約50元的本地稻米,屆時不只是農民,整個農村、整體糧食體系都將受到衝擊。
楊儒門呼籲政府,將稻米列爲紅線產業,不納入任何關稅減讓談判,且糧食安全原則不可妥協,維持配額制度與配額外關稅,也應比照韓國,主動提出非敏感項目,如能源作物作爲交換籌碼,保障國內農民與農業產業鏈,強化稻米競爭力與外銷機會。
楊儒門強調,現在臺灣各界絕對沒有樂觀的空間,從最基層國民到政府官員,都應堅持我國農業底線,充分展現守護本土農業的決心,如此一來才能讓美方沒有任何藉口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