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核三重啟公投 陳吉仲等逾百名學者發起連署

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5月17日核三廠二號機除役,臺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針對民衆黨立院黨團提出的核三重啓公投案,學術界發起連署,呼籲國人針對此公投案投下不同意。其中包含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特聘教授、農業部前部長陳吉仲、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楊翠等知名人士。

今天學術界發起的聲明指出,依據臺電最新的「核能三廠地震危害與篩選報告」,核三廠東側緊鄰恆春斷層,是具活動紀錄的第一類活動斷層,此斷層距離關鍵核島區僅約900公尺,核島區下方更存在斷層剪裂帶與褶皺構造,學者評估,倘若發生地震,地表加速度可達1.384g,已遠超核三廠可以安全停機的耐震強度0.72g。

據研究,若核三廠發生事故,逸散出與日本311福島核災等量的放射性物質,將使高雄市與屏東縣分別有5%及10%土地變成不適合人居的「永久撤離區」。放眼全球,幾乎沒有核電廠會建在構造活躍、地質條件不穩定的區域,如日本敦賀核電廠重啓運轉申請即因斷層風險與安全標準遭到駁回。

該聲明指出,核三廠運作屆齡40年除役,其反應爐壓力容器、圍阻體、管線、焊接點等關鍵結構,皆長期處於高壓、高溫以及輻射環境中,已進入浴缸曲線風險增升的磨損期,可能存在裂縫與老化現象。此外,核三廠過去的運轉歷史中,至少出現30次異常與違規事件,其中多起與外部電力系統失靈有關,2001年甚至發生了差點導致爐心熔燬的全黑事件,爲臺灣迄今最嚴重的核子事件。

該聲明表示,截至今日,全臺核電廠已累積超過 2萬1517 束的核子燃料棒,其中3875束來自核三。同時,超過10萬桶的低階核廢料仍存放在蘭嶼,標誌臺灣至今仍難以解決的種族、環境與世代不正義問題,一旦重啓核三,勢必產出更多後代難以處理的核廢料,讓全臺陷入更長遠的風險與道德責任中。

此外,臺灣社會以及產業界所面臨的真正挑戰並非缺電,而是缺再生能源,不屬於可再生能源的核電根本無法解決目前產業的需求,一旦臺灣產業因無法迴應供應鏈壓力而受創。而各界關注的若在中國封鎖情境,工業出口將近乎停擺,臺灣的能源和電力總需求也會驟降,甚至可能減到一半,天然氣需求量也會大大下降,在這樣極端封鎖情境下,臺灣自有電力供給量可達到900億度左右,可供臺灣約1年的基本電力需求,證明目前增加再生能源的能源轉型路徑,才真正提升了臺灣的能源自主與韌性。

核電廠風險以及核廢處理議題爭議之強烈,是高度難解的社會議題,然而擁核者至今始終沒有回答該如何解決這個複雜的難題,而只是推給最弱勢者去面對,相當不負責任。

學術界逾百名學者共同發起連署,呼籲國人針對此公投案投下不同意。圖/取自不同意第21號公投案連署表單網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