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500學者連署反核三重啓 怒轟「以鄰爲壑」要求屏東犧牲

核三重啓公投將於8月23日登場,百位跨系所學者發起反核三重啓連署,至今破500位學者連署,並於今天舉辦記者會。(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蔡佩珈臺北傳真)

核三重啓公投將於8月23日登場,百位跨系所學者發起反核三重啓連署,至今破500位學者連署,並於今天舉辦記者會強調,民衆黨立委黃國昌提出用於處理最終核廢的「DBD深井鑽探」技術在臺灣不可行,恐導致輻射污染,並批評擁核在野縣市首長聲稱核能安全便宜、核廢處理沒問題,卻不接受核電、核廢落腳其主政縣市,要求屏東繼續犧牲,加劇能源使用不正義。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名譽教授陳文山表示,黃國昌提出以「DBD深井鑽探」處理最終核廢料,國外早在30年前就已提出,然因燃料棒放入3到5公里地底,一旦發生核外泄將無法取出,永久在地底持續產生污染,早被認爲可行性不高。

他指出,臺灣位於地震帶,平時鑽井就時常因地層變形造成「卡鑽」而失敗,若把核廢料放入地底,幾百年後燃料棒肯定會發生壓縮破壞,導致輻射污染,該技術在臺灣更不可行。而核三廠內就有活動斷層,臺灣已經賭過40年,若再讓它運轉40年,就是再賭一次,未來碰到大地震的機率將更高。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妹花表示,她是「屏東縣監督核能安全委員會」委員,該委員會在2025年6月已經決議核三不該重啓,然擁核的在野黨縣市首長或立委透過政治話術,將核能講得安全又便宜、核廢處理沒問題,卻不接受核電與核廢落腳自己主政的城市,這種以鄰爲壑的心態要求屏東、南部人繼續犧牲,是加劇能源使用的區域不正義。

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教授莊秉潔則提到,將燃氣、燃煤混爲一談說「非核就是用肺發電」,也是相當不科學的說法,根據他另外1份研究,燃氣沒有重金屬排放,在通霄等大型燃氣機組的下風處,看不出肺腺癌有增加的趨勢。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Lenglengman Rovaniyaw表示,歷年政府規畫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幾乎落在原住民族生活範圍或傳統領域,他故鄉臺東縣達仁鄉南田部落的頭目耆老曾說「如果核廢料真的是好東西,爲什麼不放在總統府旁邊?」道出族人心聲。在覈廢料尚無法安全處理,也未處理蘭嶼核廢料的情況下,重啓核電是重演歷史錯誤,也是再次傷害原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