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權法》14年未修改 民團籲重新盤點 重視兒少身心健康

立委林月琴(中左)、蘇巧慧(中右)等人13日舉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法系列」公聽會,並與來賓一同合影留念。(姚志平攝)

我國自從2011年大翻修過《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以來,自今已約14年未再大幅修訂,多個民團多次疾呼應重新盤點、檢討現行規範的闕漏,爲此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蘇巧慧與吳沛憶以及立法院次級跨黨派問政團體「厚生會」今(13)日共同舉辦公聽會;其中有民團呼籲,青少年輕生人數逐年攀升,政府應投入資源確保身心健康。

爲能廣泛蒐集民間團體與專家學者意見,凝聚修法共識,林月琴今日舉辦「《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修法系列公聽會-第一場:保障兒少健全成長及參與之權利」,邀集民團、學者以及官員到場交流意見,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吳沛憶也到場發表意見。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蘇巧慧與吳沛憶以及立法院次級跨黨派問政團體「厚生會」今(13)日共同舉辦《兒少權法》修法公聽會。(黃敬文攝)

林月琴表示,兒少議題相較於衆多社會民生議題與政治議程,是邊緣的且長期受到忽視,雖然2014年我國已將CRC兒童權利公約內國法化,但近年臺灣社會仍持續發生多起嚴重侵害兒少權益的重大案件,包含數位性暴力防治不力、不當對待及霸凌事件頻傳,自殺及事故傷害死傷也持續高居不下,種種問題都凸顯臺灣欠缺更積極、充足且健全的兒少權利保障措施與策略。」

她也提到,兒少的交通傷亡,照理說應該要隨着少子化而降低,然而目前的數據顯示並沒有出現下降的趨勢,因此也希望這次修法也可以對此提供保障與協助,另外也盼可以依照兒權公約四大原則的架構去修訂,比如禁止歧視,兒少的生存發展權跟最佳利益、公共參與等部分。

臺灣少年權益與促進聯盟副秘書長張祐嘉引述衛福部的統計數據指出,2019年15歲至24歲青少年輕生通報是7991人,但2023年卻上升至約1.3萬人,通報率相當高,且14歲以下也有約3000人,政府應注意這個問題。

她認爲,政府應提出更多因應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對策,包括資源是否充足運用等有效評估,另外也觀察到身心議題有污名化的情況,直接導致降低青少年向家長求助的可能性,應該去污名化並落實兒少、父母對身心健康議題的認知,建議政府應成立國家級「兒少輕生原因的合作調查委員會」,藉此調查分析兒少輕生跟輕生通報原因,並串接社政、醫療、教育部門,讓兒少身心健康做更完整的預防,共同建構防護網。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1925或張老師專線:1980。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保護被害人隱私,避免二度傷害。拒絕兒虐,請撥打110、113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拒絕家庭暴力,請撥打110、113。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服用精神科藥物,請勿自行停藥!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0800-78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