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DHD到博士!他靠藥物與資源翻轉人生 籲重視兒少精神健康

臺大醫院23日舉辦「連結世界,守護兒少心智 臺灣響應2025世界嬰兒、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日」記者會,臺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中)帶領個案及醫生一同切蛋糕慶祝。(杜宜諳攝)

今年35歲的鄭中遠從小上課就坐不住,每天被老師罰跑操場、寫紅字,直到國中二年級爸媽帶他就醫,診斷爲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在同學友善對待和校方資源支持下,不僅順利考上建中,一路攻讀到博士,更發揮所長,投入精神相關研究。

今天是「世界嬰兒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日」。臺大醫院副院長、衛福部臺灣精神疾病防治諮議委員會召集人高淑芬分享2015到2017年的全國流行病學研究,近1萬名學童及父母老師接受問卷和訪談,其中4816名學童接受兒童精神科診斷會談,整體精神疾病的加權終生盛行率爲31.6%。

臺大醫院23日舉辦「連結世界,守護兒少心智 臺灣響應2025世界嬰兒、兒童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日」記者會,臺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見圖)表示,爲配合政府推動照護兒童青少年精神醫療及心理健康政策,臺大醫院積極建立全國第一個兒童青少年心智病房。(杜宜諳攝)

高淑芬說明,兒少精神疾病當中,焦慮症、睡眠障礙、ADHD的終生盛行率都超過1成,尤其以焦慮症15.2%最高;另外,有8.2%曾有輕生意念、3.6%曾有輕生計劃,以及0.7%曾企圖輕生。

不過高淑芬指出,兒少精神疾病健保資料以自閉症、ADHD爲主,焦慮症和憂鬱症相對低估,在健保資料幾乎是零,因爲兒少憂鬱症和焦慮症不像ADHD是外顯的精神行爲。整體兒少精神疾病來看,實際流病調查盛行率爲25%,但健保就醫僅有2.8%。

另外國內去年發表的長期研究也發現,運動體適能可大大減少青少年的精神疾病罹患率。高淑芬指出,針對10到16歲對象研究發現,心肺適能和肌耐力較佳者,精神疾病發生率下降,因此提醒家長加強健康促進,除了體育課之外,也有要更多運動。

鄭中遠分享,自己算是蠻晚治療的ADHD患者,小時候上課總是坐不住,媽媽說他是「很難帶的小孩」,每天被老師罰跑操場、寫紅字,還說他會帶壞同學。直到國二時開始進入叛逆期,爸媽壓不住,纔開始尋求幫助,確診爲過動症後開始服用藥物。

鄭中遠說,當時需要一天吃三次藥,同學中午都會提醒他該吃藥了,後來他考上建中、長庚大學和陽明大學研究所,一路上學校的特教資源都幫助他許多,例如國高中考試時,大家塗卡的聲音讓他無法集中注意力,學校會幫他申請獨立考場,而大學課堂過於吵雜,無法好好專心,學校也提供課業輔導,讓他有機會複習課堂上沒聽到的片段。

高淑芬呼籲,應推動校園精神健康、心理韌性,教育正常化,併成立兒童精神醫學專屬研究機構或補助,以定期監測兒少精神疾病,發展符合國情的特定治療模式,以及識別高風險族羣,及早診斷治療,以杜絕長期障礙。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1925或張老師專線:1980。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服用精神科藥物,請勿自行停藥!衛福部24小時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