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精神疾病「被貼標籤」致就醫率低 民團籲重新正名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左四)指出,對兒少精神疾病標籤化是家長及孩子就醫最大阻力,呼籲將18歲以下兒少自閉症、過動症、亞斯伯格症等神經相關疾病,改稱「神經多樣性」。記者林琮恩/攝影

我國兒少受精神疾病困擾者衆多,但就醫率卻很低。衛福部統計,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盛行率近10%,僅2%接受診斷,1%完成完整治療。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對兒少精神疾病標籤化是家長及孩子就醫最大阻力,呼籲將18歲以下兒少自閉症、過動症、亞斯伯格症等神經相關疾病,改稱「神經多樣性」,才符合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反對歧視精神。

桃園一名小學生,因情緒不穩,遭教師以塑膠束帶捆綁在座椅上長達30分鐘。王瀚陽說,孩子神經相關症狀未被妥善了解,連學校老師都享用壓制、控制方式約束孩子,這並不符合兒權公約精神,加上污名化、標籤化,讓孩子更不想就醫,不敢接受評估治療,加劇在學校遭受排擠、不合理管教的情況,陷入惡性循環。

「18歲前,腦部神經發展尚未完全成熟,不應給他們標上永久、終身疾病標籤。」王瀚陽表示,神經表現本就具有多樣性、差異性,不應被視爲缺陷、精神疾病,若不把觀念溝通清楚,已經低迷的孩童早療就醫率,只會持續下探。呼籲衛福部、教育部,在障礙發生之前,別以精神疾病稱呼孩子,應將18歲以下,自閉症、過動症、亞斯伯格症甚至學習障礙等,廣泛稱爲「神經多樣性。」

臺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表示,早年失智症被稱爲老年癡呆,思覺失調被稱爲精神分裂,現都已證明,攸關兒少發展的神經多樣性正名運動,更應積極推動。臨牀觀察,許多家長被告知孩子可能是「過動兒」,會反駁稱孩子只是比較活潑,導致半數以上輕度過動症、亞斯伯格症患者被漏接。

立法委員林月琴說,大自然需要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平衡,人類社會也因爲神經多樣性兒更加豐富多元,這羣孩子卻因被貼上標籤,錯失早期介入黃金時間。世衛組織推估,早療盛行率達2%至5.7%,國內早療服務量卻只有1.99%,兩者差距慎大,且健保給付早療時間僅30分鐘,若要延長時間家長必須自費,是一大缺口。

立法委員王育敏說,神經多樣性正名化政府角色很重要,衛福部、教育部均爲主管機關,應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共同爲減少標籤化努力,此外,爲落實兒權公約精神,應提供足夠資源,排除特殊需求兒少在環境上的障礙、不友善,幫助孩子在友善氛圍中,調適並恢復健康,自己在立法院將致力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