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精神疾病困擾兒少 常因汙名化導致就醫率低

受精神疾病困擾的兒少人數衆多,但就醫率極低,原因爲疾病標籤化。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盛行率近一成,僅百分之二接受診斷,百分之一完整治療。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指出,受精神疾病困擾的兒少人數衆多,但就醫率極低,原因爲疾病標籤化,呼籲將十八歲以下的自閉症、過動症、亞斯伯格症等神經疾病,正名「神經多樣性」。

日前桃園一名小學生因情緒不穩,擾亂上課秩序,教師竟以塑膠束帶將他捆綁在座椅,時間達卅分鐘。王瀚陽表示,社會大衆對這類神經相關疾病的認知不足,連老師也是如此,以壓制、控制方式約束孩子,加上污名化、標籤化,這讓孩子更不想就醫,無法持續接受評估、治療,以致在校園遭到師長不合理管教,同學排擠,甚至霸凌。

「十八歲前,兒少腦部神經發展尚未成熟,不應冠上終身疾病標籤。」王瀚陽說,神經表現具有多樣性、差異性,不該被視爲缺陷、精神疾病,應儘速正名,才能提高孩童早療就醫率。呼籲衛福部、教育部,將發生在十八歲以下的自閉症、過動症、亞斯伯格症、學習障礙等疾病,廣泛稱爲「神經多樣性」。

臺灣認知功能促進協會理事長甄瑞興表示,相較於思覺失調,以前「精神分裂」四字明顯遭污名化,失智症則有好長一段時間被稱爲「老年癡呆」,正名後,明顯提高患者的就醫意願。目前自閉症、過動症、亞斯伯格症等名稱也被貼上標籤,建議改成「神經多樣性」,以期小病患們及時就醫。

立委林月琴表示,大自然需要生物多樣性,以促進生態平衡,人類社會也是如此,因「神經多樣性」,而更加豐富多元,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孩子因病名而被貼上標籤,以致延誤就醫,錯失了治療的黃金期。

立委王育敏指出,在「神經多樣性」正名過程中,政府扮演重要的角色,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全力監督。另建議衛福部、教育部等主管機關儘速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共同爲減少標籤化努力,讓孩子們能在友善氛圍中成長。

▪ 手機報稅超簡單!4步驟輕鬆搞定 一圖看節稅秘訣不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