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同罹患「9精神疾病」機率高 醫揭原因:現象長時間存在
▲《怪胎》片中強迫症患者相戀的情節,真實存在於臺灣社會與西方國家。(圖/牽猴子整合行銷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電影委員會提供)
記者邱俊吉/臺北報導
許多藝文創作會勾勒精神疾病患者之間的愛情,近年有描述強迫症情侶的國片《怪胎》,國外也有《派特的幸福劇本》等類似主題的名片,不過最新跨國研究針對9種常見精神疾病進行分析,發現夫妻均確診精神疾病,是普遍存在於臺灣與西方國家的現象,患者感受「只有你懂我」造成彼此吸引,並非全然虛構。
參與這項大型研究的國衛院副研究員王世亨表示,此研究聚焦3個國家的資料庫,包括臺灣的500萬對配偶資料,與丹麥全國登錄57萬1534 對、瑞典全國登錄70萬7263 對夫妻資料,針對9種常見精神疾病進行配偶相關性分析,包括思覺失調症、躁鬱症、重度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物質使用疾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光譜障礙,及神經性厭食症等。
此外,研究並針對臺灣1930年代以後出生人羣,進行世代追蹤分析,以探討國內這9種精神疾病患者的聯姻有無長期趨勢。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在北歐或臺灣,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及醫療制度下,夫妻都有精神疾病的現象普遍存在,可能2人有不同疾病,也可能有相同病症;至於臺灣的世代分析,發現從1930年代到1990年代出生族羣,皆呈現類似趨勢,顯示此現象長時間持續存在。
▲《派特的幸福劇本》描述精神障礙者彼此吸引的過程,引起很大討論。(圖/Catchplay)
王世亨也說,研究同時發現,若夫妻雙方都有精神疾病,子女也患病的風險約爲僅單方罹病者的2倍以上,這可能和遺傳、環境的共同作用有關,即父母各自帶有疾病相關基因,而家庭也可能是高風險環境,使子女在基因、環境共同影響下更容易發病。
在不同疾病方面,研究發現物質使用障礙的配偶,2人都發病的機率會隨時間增加,且趨勢遠較其他疾病明顯;此外,若從遺傳的影響來看,思覺失調症、自閉症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遺傳有較多關聯,可達6至8成,而躁鬱症約6到7成,憂鬱症則約5成。相關成果已發表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 》。
即使排除污名化問題,一般人多認爲精神疾患的照護並不輕鬆,2名病人怎還會決定一起生活?王世亨說,這可能有多種解釋,例如相識時都未發病,但彼此因某些共通特質而相互吸引、結婚,這現象稱爲「選型交配」(assortative mating),像是人與人之間會因爲身高相近、個性類似等緣故而產生好感,而精神疾病相關性格也可能是其中一種影響因素。
其次是社會制約,患者在尋找配偶時,受到周遭限制,更可能與同樣有精神疾病者結合;再者是與共同生活有關,夫妻在婚後共享相同環境,也一起承受壓力,長期下來亦增加雙方皆發病的風險。
王世亨表示,此研究結果可提醒醫療人員,在診斷、治療精神疾病患者時,應同時留意其家庭狀況,因爲家人也可能有較高風險需要專業協助;他也說,相關性提高並不意味家人必然會發病,民衆不必過度恐慌,應以中性態度看待,將重點放在提供必要的關懷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