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卡位固態電池競賽,但規模量產至少仍需5年
2025年汽車產業的技術發展進入新階段,在智能化技術向前之際,電動化的新電池技術也取得了新進展。CIBF 2025中國深圳電池展上,固態電池產業化、技術難點等成爲業內關注焦點。
對比液態電池,固態電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使用壽命等均有提升。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旗下車百智庫最新調研報告《全固態電池有望引領新一輪電池革命》認爲,當前液態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已接近上限(約350Wh/kg),而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500 Wh/kg,在產品性能上具備“技術顛覆”的潛力。因此,固態電池一直被各大動力電池廠商、新能源車企視爲下一代電池的重要開發方向,但仍需要攻克技術、高成本等問題
貝特瑞集團研究院固態電池項目負責人楊成林表示,固態電池面臨的問題包括成本過高(全固態電芯成本達到5元/Wh)、運行壓力高(全固態電芯運行所需壓力在兆帕級)等。
但近一年來,隨着技術工藝的不斷迭代,固態電池所需原材料成本出現明顯下降。楊成林表示,比如固態電解質所需的硫化鋰,在大批量採購的情況下,目前的售價可以達到1000元/千克。
隨着原材料成本的下探,產業鏈相關廠家對固態電池量產的速度也在加速。國軒高科於5月17日發佈了包括續航達1000公里的G垣準固態電池在內的6款電池等新品,其中全固態電池目前已進入預量產階段。貝特瑞日前也發佈了固態電池材料整體解決方案,涵蓋半固態和全固態電池材料,佈局涉及正極、負極、電解質,且已具備量產技術條件。恩捷股份旗下湖南恩捷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材料中試生產線項目已於本月落地玉溪,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後,預計可形成年產1000噸硫化物固態電解質材料的生產能力。
在實際應用中,固態電池正在加速上車。長安汽車發佈金鐘罩固態電池,達400wh/kg,續航里程將達1500公里,將於2025年底首發樣車。上汽集團新一代固態電池將於今年底在全新MG4上量產應用。廣汽集團已初步打通固態電池的全流程製造工藝,在2026年將其搭載於吳鉑車型。比亞迪將在2027年左右啓動全固態電池批量示範裝車應用,2030年後實現大規模上車。
值得一提的是,動力電池從液態到全固態的轉變,處在中間過渡期的半固態電池也受到爭議。2025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寧德時代創始人、董事長曾毓羣直言,一些車企過度宣傳固態電池技術成熟度,實際上是在誤導公衆和投資者。他表示:“所謂的2025年要大規模應用固態電池,這話不負責任。固態電池從實驗室樣品到量產至少需要8~10年時間。目前所謂的‘固態電池’多數是半固態或準固態,仍然含有一定比例的液態電解質,與真正的全固態電池有本質區別。”
恩捷股份全球研究院固態研發部部長劉洋預計,在2030年前後,液態電池的比例仍佔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同時,半固態/固液混合態電池已經上車,整個產業鏈的發展正在加速;恩捷股份也佈局硫化物全固態電池關鍵原材料,加速全固態電池產業化進程。
上述判斷是基於全固態電池成本較高,現在的液態鋰電池性價比更好,因此固態電池將會應用於某些細分領域如深空(航天)、深海、深地等,現在和未來一段時間市場應用仍會以液態鋰電池和半固態電池爲主。
楊成林則表示,未來十年固態電池市場的年度複合增長率爲30%,至2035年達到500GWh,其中硫化物全固態電池佔比約爲41%,半固態電池佔比約爲33%。
從行業來看,半固態電池、固態電池正伴隨着議論不斷向前發展。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動力電池應用分會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2025年第一季度,國內固態及半固態電池項目投資約188億元,涉及產能達48.3GWh,主要投向新能源汽車和高端儲能場景。
工信部科技司發佈的《2025年工業和信息化標準工作要點》提出,強化重點領域標準工作頂層設計,紮實推進《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建立健全智能製造、全固態電池、工業互聯網、雲計算、智慧家庭、汽車碳足跡等標準體系,以高水平標準建設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秘書長助理、國汽戰略院副院長鄭亞莉認爲,固態電池電解質的選擇需同時兼顧電導率、加工性、穩定性和製造成本等。當前更接近產業化的技術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硫化物電解質,二是聚合物複合電解質。全固態電池的量產應用還需重點突破材料層面的關鍵科學問題和產業層面的高效生產工藝/低成本化,預計2027年前後將建立全固態電池試製線並推出搭載的原型車,2030年前後將可能實現全固態電池小規模量產並裝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