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關貿談判 臺灣被「榨檸檬」

(圖/本報系資料照)

白宮熟悉經貿談判的匿名官員在美國知名政治網站「政治家」(Politico)說,「美國的貿易談判者像榨檸檬般地對待臺灣,美國想要全面進入臺灣市場」,「對臺灣,讓川普不悅的危險是攸關生存的」。這些話的弦外之音,值得在臺美關稅及貿易投資協商中深思。

美語「榨檸檬」在人際社會的隱喻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接近「物盡其用」或價值最大化,另一種則較爲負面,將某人或某物「壓榨」到最後一點剩餘價值。美國政府官員對臺灣是要物盡其用或全力壓榨,應勉可推測一二。

從關稅及經貿投資角度觀之,美方應盼物盡其用地要求以臺積電帶頭的半導體相關供應商,還有電腦及網路設備或其周邊零組件業者,能配合移往美國製造的就儘快赴美投資設廠,其他不去美國的廠商則要在臺灣與美國及其盟友形成少有與中國大陸有關的供應鏈。

然而,美方可能會全力壓榨臺灣對美採購的市場量能,例如原本便已自美大舉進口的大豆、小麥、玉米等農產品,還有極具發展潛力的美國稻米、水果、牛豬肉、電腦及周邊零組件、藥品、服務業等各類市場,最好都是對美零關稅。此外,若能把臺灣對外投資的能量壓榨出來給美國,相信美方官員也不會輕易鬆手。或謂臺灣可能已經或即將被迫承諾至少3千億美元的投資,就是一筆大數目。

前述內容不包括美國對臺軍售,不是因爲量小,而是因美國政府不願將對臺軍售計入臺美貿易量中。據川普政府高官稱,包含對美軍購在內的我國防經費至少應達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的5%。若以去年爲準,即是25兆6千億元的5%,將高達1兆2800億元,佔本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約43.7%,所以民進黨政府應趁機爭取軍購可以算入臺對美進口的數額中。

至於前述美國匿名官員稱,談判過程中若讓川普不悅,可能危及臺灣的生存,很可能是暗示賴清德及其國安團隊要認清現實,不要以爲川普對臺灣安全的支持是毋庸置疑或義無反顧的。

猶記川普2.0的前半年,曾至少兩次公開提到臺灣不可搭美國安全防衛的便車,該付的錢就要付。他有次舉保險公司爲例,另一次則舉幫派爲例。所以他「使用者付費」的想法,就是臺灣一定要付出他認爲至少尚可的費用,無論從軍購、貿易、投資或其他美國可以得利的領域。

這次美國想要我國的關鍵科技設計和生產能量,要我國承諾大舉投資,還要讓美國產品以零關稅的條件進入臺灣市場,而我國只能少輸爲贏,任誰當總統恐怕都沒有辦法改變這樣不對等的權力遊戲。

原本有人主張兩岸經貿可以當成臺灣的避險工具,但現在已因兩岸關係惡化而此路不通,故須窮盡全力找其他方法,不然在對美談判時將更難招架。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從4月2日美國片面公佈暫定關稅起,民進黨政府始終不願適度地向立法院和社會大衆說明談判的大致內容,讓許多可能受影響的業者提心吊膽。民進黨政府看似壓根兒沒想藉民意與美方周旋,直到連20%的關稅稅率公佈後,仍神秘地從事對美談判,反觀日、韓等國至少做到一定的國內溝通。

民進黨政府若真的不拿民意當靠山,究竟爲什麼?是隻想稍微作勢抵抗美方壓力就好,還是怕民意在談判中難以控制?

總之,這次我國不可能是難以徒手打開的椰子或菠蘿蜜,因爲沒有實力和本錢長期與美周旋,但最終會不會被美國當成好榨汁的檸檬,則取決於賴清德的判斷、意志與膽識了。(作者爲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