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XREAL創始人徐馳,自研AR芯片並不是要與高通們爲敵

“馬斯克之前曾說過,如果現在市面上出現一些體驗比特斯拉更好的車,特斯拉因此被淘汰掉可能也不一定是件壞事。”創業七年,徐馳一直信奉這樣的邏輯,如果你的產品不行,體驗明顯比人家差的話,那你活該被淘汰。

根據機構最新的統計,徐馳創立的消費級AR眼鏡品牌XREAL目前已佔據着全球近一半的市場份額。只不過,徐馳的一些言論加上產品理念,讓其遭受過很多質疑以及不被理解。

最近這段時間,徐馳和他的XREAL又做了兩件與國內AR市場背道而馳的事情,一是不做AI眼鏡,並評價當下的AI眼鏡都是AI“弱智”眼鏡;二是自研AR芯片,在同行用對標Meta Orion、Apple Vision Pro的產品講故事時,XREAL用三年時間自己做定製芯片,想要成爲空間顯示的終極答案。

“XREAL做錯過很多事,但這是我們做對的關鍵一步。”徐馳對作者說道。

XREAL CEO徐馳,圖片來自受訪者

孤傲,或許是多數人對他的評價,但多次深聊後,你能感覺到他要做行業逆行者的決心一直沒有變。而背後的邏輯,或者說是外界的“誤解”,在於徐馳一直是用硅谷的思維在中國的市場創業,想在AR行業的上半場站在價值鏈的頂端,只不過這與中國消費電子市場過往的經歷是相悖的。

而這,也被他認爲是唯一有可能從行業裡衝出來,甚至是唯一有可能存活的方式。“我們說做硬件是戴着鐐銬跳舞,你希望遠處的人看到的是你跳的非常優雅,但你知道自己其實是戴着鏈子的。”

搶跑沒意義,資本也沒那麼短視

今年以來,徐馳基本上每個月都會去美國一次,談及過去近一年的感受,他認爲AI和OST AR眼鏡的火熱,是自己印象最深的兩點。

在過去二十多個月的時間裡,AI幾乎是所有產業都躲不過去的話題,AR行業亦是如此。而談AR,Ray-Ban Meta眼鏡的成功,也是每一次交流的焦點,即便它只能算得上是AI眼鏡,而不是AR眼鏡。

Ray-Ban Meta

目前,AI眼鏡是大模型最容易落地並實現突破的智能硬件形態,也可以簡單理解爲“TWS耳機的眼鏡版本”。更低的成本和售價,以及接近於傳統眼鏡的佩戴體驗,讓其率先火了起來,Ray-Ban Meta眼鏡的預估銷量已經到了200萬副。

Copy To China,Ray-Ban Meta的成功,也讓國內掀起了“百鏡大戰”,尤其是到了年底,多家廠商宣佈推出AI眼鏡產品,渴望複製Meta的成功。中信證券研報指出,AI智能眼鏡作爲可穿戴設備,在低成本的同時爲消費者帶來劃時代高效率,市場空間巨大。相關機構指出,預計全球AI眼鏡未來市場會繼續擴張,規模超千億美金,成爲繼智能手機之後的下一個超級硬件市場。

追漲,是中國市場的常規操作,也是創業者講故事拿錢最好的機遇。但是,徐馳這一次背道而馳,不僅沒有跟風入局,還給行業潑了盆冷水。“很多人可能手腳比腦子快,靠着供應鏈的技術攢出來一個AI眼鏡,它是不及格的。現在大家想的是,我怎麼做個更便宜的Meta Ray-Ban。”

在他看來,Ray-Ban Meta的火爆並不是因爲AI,而是因爲這是一款帶有科技屬性的時尚單品,如果大家用消費電子的邏輯去做時尚單品,有可能這個邏輯會不WORK。即便是Ray-Ban Meta,距離真正堪稱智能的眼鏡也有差距,更別說現在的很多AI眼鏡都是AI“弱智”眼鏡,在智能的體驗上遠不如手機。

不過,這並不意味着徐馳不關注AI,也不代表XREAL不做AI眼鏡,只是目前還未到一個Ready的時候,這也是外界的誤解之一。據作者瞭解,XREAL在AI上也一直在投入,並且也堅信,AR是AI最好的載體,AI是AR最好的交互。但是,市場以及技術的不成熟,讓其表現得更爲剋制和謹慎。

“我們一直在看,而且堅定在對的時間段會去做。跟我們做AR眼鏡的邏輯是一樣的,先去定義好什麼是對的體驗,然後去傳遞這樣一個體驗,去判斷我們要花多長時間以及怎麼去打磨。”

在最新發布的XREAL One AR眼鏡上,其實已經能看到其對AI的探索和嘗試。這款產品可以與XREAL Eye擴展鏡頭搭配使用,支持拍攝1080P@30/60fps的視頻。有了鏡頭,也就代表着增加了AI的多模態識別的能力,開發者也可以探索AI在眼鏡上能夠實現的多模態能力。

XREAL One

不盲目追風,不拿着AI隨便去炒個概念,去看到底有什麼真正有意義的場景,而不是僅僅拿它做一個噱頭,做一個Story,這是XREAL暫時不做AI眼鏡的邏輯。就像徐馳在朋友圈寫的那樣,“AI眼鏡無疑是未來十年最重要的終端之一,然而,既然這是一個兵家必爭的萬米賽道,跑對方向遠比搶跑更重要。”

一家企業,有自身對於用戶體驗的閾值是好事,但時勢下,有時市場就反着來,比如蘋果在AI上的“妥協”。對於一家創業公司來說,也需要與當下最前沿技術結合的故事包裝。今年年初,XREAL拿到了6000萬美元的戰略融資,而有的友商則是一年內融了好幾輪。

對此,徐馳則認爲,XREAL相對來講還是小廠,在資源有限的時候,應該把錢花在刀刃上。“而且,資本也並不都是特別短視,光蹭熱點的資本現在是掙不到錢的。”

自研芯片,空間顯示的“唯一”方案?

相比於手機和PC這些傳統超級終端,AR一直承載的是下一個終端答案,是一個將要取代手機的巨大市場。只是,從目前的體量以及場景端來看,讓AR成爲大衆消費品依舊是一件巨難的事情。若要商業化,前提必須是要在產品上做到極致的創新。

在徐馳的規劃中,將XREAL探索的節奏分爲空間顯示和空間計算兩塊,前者是擁抱現有的計算終端生態,後者則是取代手機、電視等的超級終端。無論是哪一部分,第一優先級的還是將產品體驗做好,而不是卷價格或加入“百鏡大戰”。

談及空間計算,通常被理解爲下一代計算平臺,相比手機、PC等傳統計算平臺,能夠突破2D屏幕限制,在人機交互上帶來革新,最爲代表的就是蘋果在去年發佈的Apple Vision Pro,颳起了空間計算浪潮。只是,現在XR行業還沒有看到空間計算的iPhone時刻。在作者看來,如何推出更實用且親民易上手的產品,讓XR邁入大衆消費品的陣列,是大談空間計算生態的前提。

對此,徐馳也表達了相同的看法,雖然此前也在不斷的嘗試,但最終發現空間計算這件事它需要的難度更大,不是一家能做得了的,它需要更高性能的眼鏡,同時要匹配一個全新的且規模化的生態,也就是一個雙邊網絡,一方面能夠吸引用戶來使用,另一方面能讓開發者主動開發。目前來看,即便是號召力強大的蘋果,目前也並未做到這一點。

“今天絕大多數的消費級AR產品,都是奔着空間顯示去的。短期內,比如說一兩年、兩三年,空間顯示的量會非常大。所以XREAL的目標是先把空間顯示做好,然後再去做空間計算。這不是一個二選一的方向,而是一條路徑上眼前的方向和遠方的方向,而空間屏是空間計算之前的必然一步。”

做好空間顯示,看起來要比空間計算簡單,但難度也很大。目前,市面上的主流AR眼鏡都是BB方案,承載的是空間顯示的任務,也就是通過一個輕量化的眼鏡,去擁抱手機、PC、掌機等,本質上是配件邏輯。但是,從體驗側來看,由於要適配不同的終端設備,加上在不外接硬件的情況無法向用戶提供低延遲的3DoF追蹤能力,導致用戶端體驗並不是很友好。

對於AR用戶來說,他們期待在不同的設備上的體驗是一致的,理論上要做好這一點也很簡單,要麼配一個Beam這樣的盒子,要麼就將算力做到眼鏡裡。基於輕量化的目標,XREAL在三年前拿到蔚來李斌的投資後,便開始了自研OST AR眼鏡芯片之路。

衆所周知,自研芯片是一條很難的路,徐馳也沒有去選擇市面上已有的方案。爲何要這樣做?在徐馳的心裡,答案很簡單,一是現有的芯片更多的是聚焦於手機、遊戲主機等設備,或者說是高通AR1這樣的通用芯片,而針對OST AR眼鏡低延遲等定製的芯片則沒有。二是相信分體式設備一定有量,相信空間顯示方向一定是對的,所以會堅定的爲這個方向去定義和剪裁芯片。

值得一提的是,徐馳在美國博士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英偉達,而這份工作讓他明白了兩件事,第一是做芯片確實非常難,第二是有很多問題是軟件或者其他東西解決不了的,你只能靠硬件。

“我們想做的就是一個天花板級別的空間顯示AR眼鏡,XREAL做錯過很多事,但我認爲這是我們做對的關鍵一步,是唯一的解決方案,雖然非常難,真的只有這一個方案,所以我們只能硬着頭皮把芯片幹了,現在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只要你有DB口,我們能給到你的是完全一致的體驗。”

三年時間,投入上億資金,XREAL自主研發的芯片X1正式量產搭載在新品XREAL One上。徐馳指出,“X1沒有對標,如果要對標的話,它非常像Apple Vision Pro裡的R1芯片,但還有一部分的算力是要依靠計算主機搭載的SoC去做。以往當有數據被眼鏡採集到,要全部傳回計算主機做處理,再傳回眼鏡,帶來了極大的延遲。現在有了X1,部分數據可以直接在眼鏡端完成一些優化、渲染等任務。”

據悉,X1空間計算芯片X1的運動到成像時延(M2P)爲3ms,對比之下,Apple Vision Pro相對應延遲(P2P)爲12ms,Meta Quest相對應延遲爲40+ms。搭載了X1的XREAL One,解決了對外部計算單元過於依賴的問題,實現了眼鏡本體的原生空間計算能力,帶來穩定的3DoF空間屏體驗。

“我們這次新品XREAL One的Slogan就叫‘AR for all’,就是因爲這是一個所有人都能立即上手就用的一款產品。”

另外,X1的量產,也讓用戶逐漸脫離Nebula for Android | Mac | PC,3DoF交給芯片實現,以後也不需要Beam了,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Beam Pro則專注內容和生態,在X1的協助下,也可以實現延遲更低的空間計算。

未曾想過與巨頭爲敵,只爲更好地活下來

做AR行業的天花板,成爲空間顯示的終極答案,搭載了X1芯片的XREAL One是徐馳目前交出的答卷。對於這款芯片和新品,他也是有着很高的期待,並直言“這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保守預計單品銷量至少突破60萬臺。即便蘋果有一天跳進去做這件事,它未必做的有今天我們做的好,可能它沒法第一代做這麼漂亮。”

的確,從目前的行業趨勢來看,OST向上,VST向下,更大的市場空間,加上自研的芯片,給了XREAL更高的上限。但擺在XREAL面前的,還有一個客觀的問題,那就是未來的某一天高通也做了類似的芯片,未來該怎麼選擇?

對於這一問題,徐馳沒有遲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從未想過與巨頭爲敵。

回到X1最初的思考,XREAL決心要入局的原因歸於兩個,一是AR眼鏡需要這樣一款芯片,二是行業沒有人做,在現有的供應鏈中找不到合適的答案。徐馳認爲,在中國,芯片的研發能力不是稀缺資源,但是剪裁和定義芯片能力是稀缺資源。

“我們是芯片的最終用戶,知道應該怎樣去設計和剪裁。我們也只是想做這個行業的Alpha,如果有人願意跟我們合作,我們會非常樂意的參與到跟他們的這種技術分工中去。但是高通這樣的大廠因爲各種因素沒能合作,而國內現有的供應鏈也確實是帶不動”,徐馳無奈地說道,“美國廠商還在突破生產力,而中國的廠商卻在堆砌生產資料。”

至於以後高通要推出了類似的芯片,或者說市場上有更好的選擇時,徐馳則會選擇那個最優解。用他的話來說,XREAL的目標不是爲了做芯片,而是爲了優化產品。“作爲創業公司,也不會幹把將來的路堵死的事情,這在戰略上也是不合理的。”

除了芯片,基於同樣的原因,XREAL還自建了光學工廠。根據徐馳透露的數字,XREAL One定製的零部件佔比達60%。對於創業公司來說,這是一個很高的比例,通常只有一個行業的Alpha會這樣做。高度定製化的背後,也越來越接近徐馳的目標:用VST頭顯20%的重量和成本,實現其80%的用戶體驗。

一切的定製自研,只爲更好的產品落地。當然,還有一個更爲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AR行業的上半場,盡全力去站在價值鏈的頂端,不做跟隨者。

不同於國外企業熱衷於在上半場定義,中國企業更習慣於在下半場市場成熟後再進場。存在即合理,這兩種模式沒有對錯。但徐馳認爲,對於創業公司來說,下半場當華爲、小米這樣的巨頭進來後,自己基本上沒啥勝算,汽車行業已經印證這一切。

“現在還是在行業發展的初期,在這樣的一個惡劣的環境下,不具備批量產出一批成功公司的條件。我要站在價值鏈的頂端,纔有可能從行業裡衝出來,甚至是唯一有可能存活的方式。”徐馳想做那個逆行者,並認爲這是對的事情,“作爲領頭羊,這是你要付出的代價。”

在AR上半場,投機的時刻還沒到,需要沉得住氣。儘管競爭壓力已然很大,徐馳仍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蔘與進來一起把蛋糕做大。而現在的任務,就是要用產品讓前30%對科技感興趣的人先喜歡這個東西,而不是用低價平庸的東西去說服最後20%的人。

愚公移山競賽,國外有着Meta、蘋果、谷歌這樣的巨頭親自去牽引。反觀國內,AR行業則是由創業公司在牽頭。“雖然看起來悲壯一些,但施工隊(巨頭)可能有更高優先級的事來做。願意在一個更漫長的黑暗隧道里往前走,因爲我們相信這事前面是光明的。”徐馳如是說。(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杜志強,編輯|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