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REAL徐馳:自研芯片、與Google合作,中國AR廠商有能力走在前列

作者:Stone Jin

出品:明亮公司

2024年12月10日,國內AR眼鏡廠商XREAL正式對外發布了XREAL One AR眼鏡。XREAL創始人兼CEO徐馳強調,XREAL One代表了目前市場上最先進的消費級AR眼鏡。

當然,除了產品本身的迭代升級外,XREAL One背後更大的突破在於其搭載了行業首創的原生3DoF(三自由度)空間定位能力和全新自研的X1空間計算芯片——其中,X1芯片是XREAL歷時三年多的研發、所打造的全球首款專爲空間顯示定製的芯片。

這裡不妨補充一點,當前市面上的大部分芯片設計仍集中於智能手機、遊戲主機等通用設備,但AR眼鏡卻面臨着空間定位計算、超低延遲與高效顯示的複雜需求,現有芯片技術難以滿足這些挑戰。

X1芯片的成功研發,一方面賦予眼鏡本體強大的空間計算能力,實現穩定的原生3DoF空間定位,爲用戶帶來如同真實物理顯示器般的空間感知體驗;另一方面則通過與光學模組的深度整合,進一步優化了顯示效果,顯著提升了視覺質量。

正是得益於X1芯片,XREAL One實現了跨設備的“空間顯示”體驗。無論是連接iPhone、Android設備、Steam Deck、Windows PC還是MacBook,甚至是任何支USB-C視頻輸出的設備,用戶都能暢享無縫兼容的AR體驗。同時,X1芯片通過全鏈路優化,將 M2P延遲降至僅3ms,解決了XR行業普遍存在的延遲難題。

在徐馳看來,AR這個賽道還處於上半場的階段,上半場要比拼的就是技術突破。

“我自己在朋友圈裡發過,我們沒有無限的資源;正是因爲我們資源有限、所以我們才無比珍視我們可能要All In做的這件事,我們要做到極致的專注,專注就是要做能建立起‘護城河’的事情。”徐馳說道,“對我們而言,只要我們堅持創新,即便大廠進來,他們也得像我們一樣重新走過,因爲只有突破了幾個技術難點才能讓消費者的體驗有質的提升,他們也需要經歷這個過程。”

徐馳進一步指出,在AR這樣一個前沿賽道,中國的企業有機會從一開始就緊緊跟隨、乃至引領行業發展。“我可以拍胸脯講,我們XREAL現在做的很多東西是全球領先的、甚至是全球首創的。”

當然,徐馳坦言,後續其他的AR眼鏡廠商可能也會效仿XREAL自研芯片,XREAL自研芯片也不是爲了去跟芯片廠商競爭。“我們只是在階段性地想讓我們的產品體驗超過今天行業的平均水平,超過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想去創造一些新的天花板。”

事實上,作爲頭部AR眼鏡廠商,XREAL現已交出了一份較爲可觀的成績單——根據IDC的數據,在2022年全球AR市場出貨量中,XREAL市佔率爲36%,這一數字在2023年進一步擴大至45%。在發佈45小時後,XREAL One的銷售額就突破了1000萬元;首發銷售額同比Air 2系列增長93.15%,首發銷量同比增長62.43%,首發第1小時成交件數超越去年Air 2系列首發全天總量。

不過,在徐馳看來,只有當年出貨量突破百萬時,才能代表這件事已經被市場驗證了。他也期待,XREAL能夠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實現百萬級的年出貨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12月12日於紐約舉行的Android XR發佈會上,Google正式官宣與XREAL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動Android XR生態建設。

在XREAL One AR眼鏡正式發佈之際,XREAL創始人兼CEO徐馳與「明亮公司」等展開了一次詳細的交流。

XREAL創始人兼CEO 徐馳

以下系對話節選:

Q:過去一段時間,你們、也包括其他友商,都在強調“AR是AI最好的載體”這件事,我們應該怎麼理解這句話?

徐馳:在電腦上、在手機上,AI本質上還是一個生產力工具。而眼鏡最大的好處在於它能夠便捷地第一時間看到,讓AI能看到你眼前看到的所有東西,並且用最快的速度反饋給你。

我個人有個預判,在未來2到3年內,伴隨着大模型能力的提升,AR眼鏡的體驗也將發生質的飛躍。說白了,就是當你戴上這個AR眼鏡後你會感覺自己變得更聰明瞭、效率也會有非常大的提升。

Q:可能也正是因爲這一點,無論是大廠還是眼鏡廠商、乃至更多的創業公司,都會涌入這個賽道。

徐馳:有越來越的廠商進到這個賽道一定是件好事。如果這個賽道無人問津,你表達出再多的熱情大概率也是沒用的。其實AR這個賽道,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公司在這個賽道上賺到過錢。

這麼難的一個賽道、又沒有公司能賺錢,但無論是國外的Meta,還是國內的華爲、小米、字節等等都願意進來呢?尤其是每當一有什麼好消息,就開始積極起來呢?我覺得這從一個側面還是體現出一點——AR眼鏡確實是一個大賽道。

在我們來看,AR眼鏡這個大賽道還處於上半場,上半場仍要靠技術突破,因爲現有的供應鏈解決方案還不夠好。對我們而言,只要我們堅持創新,即便大廠進來,他們也得像我們一樣重新走過,因爲只有突破了幾個技術難點才能讓消費者的體驗有質的提升,他們也需要經歷這個過程。

我們當下要做的:首先,我們在一些高投入的事情上別做誤判,作爲一個“行業老兵”,我們對技術路徑的判斷,時間越長越能證明我們是對的;其次就是“專注”。我自己在朋友圈裡也發過,我們沒有無限的資源;正是因爲我們資源有限、所以我們才無比珍視我們可能要All In做的這件事,我們要做到極致的專注。

進一步來講,專注就是要做能建立起“護城河”的事情,這也是爲什麼我們XREAL寧願把錢投到研發上,也不願去做過多的營銷,因爲我覺得“上半場”這個時間節點還沒到“拼營銷”的階段。

Q:所以是怎樣的契機讓你們選擇自己做芯片?國內其實也有一些做XR芯片的創業公司?

徐馳:芯片廠商實際上不是芯片的使用者,我們纔是這類芯片最大的用戶,我們有最敏銳的體驗和判斷,我們也最知道應該怎麼定義和剪裁這個芯片。

說個細節的,我們一直認爲輕量化光學透視(Optical See-Through,簡稱OST)眼鏡可能將是短期內(三到五年)的市場主流。當我說服不了某些大廠商後,我就想那爲什麼我們自己不來做?

我相信,當我們今天把這個芯片推出來後,行業內很多人會覺得這件事(AR廠商自研芯片)是非常合理的,可能大家也會陸續跳進來做,照着我們這個路徑做一遍實際上也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

但自研芯片是有周期的,會存在一個至少2-3年的代際差,這就有助於我們接下來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做進一步創新。

如果從智能手機行業的發展類比來看,2012年以前幾乎每一代的提升都非常大,尤其當創新以有點超摩爾定律的速度發展的時候,企業的發展就是要靠創新。我們接下來也會堅定地把“創新”這條路走下去,但另一方面也確實需要快速地把體量做起來,讓我們有足夠的收入規模,這樣才能繼續投入研發、打造更深的“技術護城河”,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Q:這款專爲空間顯示定製的芯片的推出,某種程度上而言證明了中國的AR眼鏡廠商在某些方面已經引領了行業發展?

徐馳:從體感上來講,國內的競爭肯定比國外更激烈——國內的廠商動作更快、效率更高;國外推出一個新產品的週期相對更長。我們今天看到一個明顯的趨勢:除了美國那幾個大廠之外,剩下的玩家基本上都來自中國,包括大廠、創業公司等等。

這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在這樣一個前沿賽道,中國的企業有機會從一開始就緊緊跟隨、乃至引領行業發展。同樣類比智能手機的時代,我們中國的企業基本上都是“遠遠地看着”,一點點地跟隨、追趕;今天,中國的AR眼鏡廠商已經在局部實現了一些引領行業的作用。

我可以拍胸脯講,我們XREAL現在做的很多東西是全球領先的、甚至是全球首創的。

Q:中國的產業鏈優勢其實一直都存在。

徐馳:中國整個製造業的基礎設施非常好,但在AR/VR這方面、尤其是在新技術的積累上還是稍慢一些。換言之,中國整個產業鏈的底子非常厚,但對於新的事物,還是需要能夠有一個具有創造性的創新型團隊來帶動,這也是爲什麼我們發現有些事情還是得自己來做。

但我覺得自己做不是目的,我們做芯片也不是爲了跟芯片公司搶生意,我們做光學也不是。我們只是在階段性地讓我們的產品體驗超過今天行業的平均水平,超過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去創造一些新的天花板,這可能是我們更大的追求。

Q:你之前很坦誠,AR這個行業的發展速度比你創業之初的設想還是稍慢一些的,怎麼去更好地教育市場?

徐馳:我回來創業時,覺得做這事最大的兩個痛點:技術突破和市場教育。

這兩年我比較大的一個體會是,在這樣一個全新的市場,教育用戶要有耐心,從來不是一個瞬間就能爆發的。我們今天不光是在教育XREAL這個品牌,我們還在教育消費級AR眼鏡作爲一個大衆產品這個事,事實上我們也衝到最前面在教育市場。從歷史上來看,教育市場往往都需要更多的耐心。

但一旦把教育好以後,後續的發展就完全不一樣了。舉個例子,掃地機器人——歐美廠商之前花了20多年在教育掃地機器人這個市場,所以當掃地機器人進入中國以後,替代成本是極低的、替代速度也是極快的。

我覺得這個行業大家還是需要沉得住氣,願意在一個更漫長的黑暗隧道里往前走,因爲我們相信前方是光明的。

Q:未來會不會有一些具體的指標讓你們覺得自己算是初步“成了”?

徐馳:年出貨量突破百萬,我覺得只有到了這個量級才能代表這件事已經被市場驗證了,到目前爲止我們消費級AR眼鏡的出貨量接近50萬臺。我自己是有這樣的期待的,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實現百萬級的年出貨量。

Q:全球化呢?你作爲一名80後的創業者,勢必對全球化這件事情想得也比較清楚。

徐馳:坦率地說,中國市場的競爭是最激烈的,我們在國內不斷鍛鍊自己、提高各個方面的能力。在海外,更多還是依靠產品,比如我們在日本已經是一個遙遙領先的狀態,有些新品牌跳進來打打廣告、發現效果不好就又走了。

我們進入海外市場其實很早,所以有一定的先發優勢在,這些先發優勢結合我們的品牌力提升,或許能夠在這代產品體現出來——至少在高端市場,我們應該還是非常碾壓的。

未來一、兩年,我相信整個行業的大盤會增長得更快一些,這個不光對我們,對身處這個行業的所有企業都是好事,但我確實也鼓勵所有的中國企業一定要走出去。尤其對我們這樣的前沿科技公司,全球化一定是下一個10年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