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車界|裁員補償驚現“天花板”,是行業新標杆還是轉型陣痛? ‌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張雪 秦文傑

近日,奔馳中國裁員事件引發廣泛關注,其“N+9”甚至最高可達“N+11”的賠償方案更是讓網友直呼“眼饞”。有人認爲這一方案體現了奔馳在員工關懷上的誠意,但同時在行業內也引發了車企對裁員補償標準的重新審視。

奔馳中國優化15%崗位

“當天談當天走”‌

據報道,奔馳此次裁員主要涉及銷售和汽車金融部門,裁員比例約爲15%。被裁員工除了獲得“N+9”的基本補償外,若在未來兩個月內未能找到新工作,還可額外獲得3月和4月的工資,實際最高補償可達“N+11”。據悉,被裁員工多爲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資深員工(工齡5年以上)‌。奔馳官方迴應稱,此舉系“業務優化及數字化轉型需要”,但未直接確認補償細節‌。

記者根據多方信息,總結出奔馳提供兩種補償方案:

‌基礎方案‌:N+9(工齡×月均工資+9個月工資),月均工資基數按離職前12個月平均計算‌;

‌附加條款‌:若員工未來兩個月未入職新公司,可額外獲得3月和4月工資,最高補償達N+11‌。

顯然,奔馳這一方案在行業內處於較高水平,遠超大衆中國“N+6”、特斯拉中國“N+3”、保時捷中國“N+6”及東風本田“N+2+1”等同行標準‌。

何爲“N+幾”?

如何判斷其合理性?

裁員補償中的“N+幾”是企業裁員時常用的補償計算方式,其中“N”代表員工在公司的司齡,即工作年限;“+幾”則是企業在法定補償基礎上額外提供的補償月數。從法律角度看,根據《勞動合同法》,企業因經營困難等原因進行經濟性裁員時,需按照員工工作年限支付經濟補償金,即“N+1”。而奔馳的“N+9”方案顯然超出了法定標準,體現了企業對員工的額外關懷。

一位資深律師表示,判斷裁員補償是否合理,需從法律和行業慣例兩方面考量。如果企業僅按照“N”標準補償,被裁員工應首先確認企業是否履行了提前通知義務。如果企業未提前通知,員工有權要求額外支付一個月工資作爲補償。此外,員工還可以通過勞動仲裁或訴訟維護自身權益,要求企業支付法定的“N+1”補償。

“高額分手費”背後的無奈

此次裁員並非孤立事件。近幾年,傳統車企面臨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的崛起,使得傳統燃油車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奔馳等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下滑,導致營收和利潤大幅下降。例如,2024年奔馳全球銷量同比下降3%,中國市場銷量下滑7%,純電車型銷量更是暴跌23%。在這種情況下,車企通過裁員來降低成本、提升運營效率,成爲應對市場競爭和轉型壓力的無奈之舉。

同時,車企裁員的背後,往往是企業戰略調整和轉型的需要。例如,奔馳計劃在2027年前削減50億歐元成本,此次裁員是中國區戰略調整的一部分。通過精簡冗餘崗位,企業可以將資源集中於核心業務和新興領域,加速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

此外,支付高額的裁員補償,不僅是企業對員工權益的尊重,也是維護企業形象的重要手段。奔馳此次裁員主要針對工作5年以上的資深員工,提供豐厚的補償方案,體現了企業對員工的關懷和責任感。這種做法不僅能減少員工的不滿情緒,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社會輿論壓力,維護企業的社會形象。

結語:裁員補償的“良心”與“陣痛”

隨着奔馳補償“天花板”事件引發“羨慕與爭議”的熱議,既折射出車企電動化轉型中的人力成本矛盾,也考驗着企業社會責任與員工權益的平衡能力。未來,“N+幾”或將持續成爲行業轉型期的關鍵標尺‌。然而,高額補償並不能掩蓋傳統車企在新能源轉型中的困境,如何在新的市場競爭中找到新的增長點,纔是車企需要思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