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新風評丨以文化之犁深耕精神沃土

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城街道安寧社區的學子集體升學宴,用一張宣紙、一杯熱茶、一碗水餃取代了宴席的觥籌交錯,墾利區永安鎮的朗朗村約民謠唱響“輕彩禮”的新光榮,東營區史口鎮鄉土小戲的鑼鼓聲裡舊俗藩籬悄然瓦解——山東東營這場靜水深流的移風易俗實踐,非以行政號令強推,而是借文化之力深耕細作。它揭示了一條治理智慧:當文化成爲治理之犁,便能在精神沃土中犁出文明新境,讓善治之花自然綻放。

東營實踐之巧,首在文化載體的創造性轉化。升學禮上,“正衣冠”“謝父母”的莊重儀式,將感恩與責任凝練爲可觸可感的生命體驗,遠比聲聲勸誡更能直抵人心。那些“莊戶劇團”創編的小戲小劇,用誇張表演與直白鄉音,將“厚養薄葬纔是真孝順”等抽象理念化爲會心笑聲與掌聲。這絕非“舊瓶裝新酒”的形式把戲,而是文化符號在新時代土壤中的再度萌發。它成功將外在規範內化爲情感認同,讓移風易俗真正“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住”。

其智更在文化參與中激活了羣衆的主體性。村規民約的修訂,並非自上而下的“填鴨”,而是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讓“抵制高價彩禮”“重情輕禮”等成爲家家戶戶認的“理兒”。這文本的更新,實則是民心所向的凝聚與自治活力的煥發。當永安村婦女廣場舞隊化身“文藝主力軍”,爲鄉親婚禮載歌載舞,當村民從“旁觀者”蝶變爲“劇中人”和文明“傳播者”,他們便不再是新風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爲新價值的創造者與捍衛者。文化參與使移風易俗從“要我做”昇華爲“我要做”,其生命力因此生生不息。

更深層看,東營以文化浸潤爲路徑,構建了一種可持續的基層治理新生態。社區精心織就“一羣、一庫、一家”情感網絡,讓鄉土情結細水長流;遍佈城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如永安鎮實踐所、史口鎮文化牆,讓“移風易俗趕大集”“好家風分享會”等活動常態化,使文明新聲如空氣般融入日常呼吸。這並非疾風驟雨式的運動,而是“潤物無聲”的長效機制。社區民生熱線訴求量下降、“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的殊榮,正是文化治理深層力量的無聲證詞。

莊戶劇團戲腔伴着聲聲鑼鼓敲響田野晨露,感恩清茶的馨香順着微風縈繞社區窗櫺,新的“理兒”走進千家萬戶,化作心照不宣的承諾,一種向上向善的文明自覺便照亮了城鄉前行的道路。文化治理之道,不在移山填海,而在春風化雨,於無聲處深耕,在人心深處收穫。(大衆新聞記者 商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