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範:生態科技爲犁 深耕藍色國土
大衆日報記者 魏然
碧波萬頃的乳山灣,離岸生態牧場中,正上演着“小牡蠣撐起百億大產業”的生動故事。
盛夏時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張國範研究員,又一次走進位於乳山的山東燈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養殖基地,他拿起一隻牡蠣,仔細觀察它的生長情況和肥滿度,“這是我們研發的主要品種之一‘海蠣1號’,定位是高端牡蠣,無論是口感還是營養價值,都堪比國際知名牡蠣品牌,價格也高,每年大概能創造10億元的產值。”每隔一段時間,張國範就要到養殖基地檢測水環境變化、牡蠣生長變化。
以往,牡蠣在冬末初春最是肥美,夏秋季是繁殖期,並不適合食用,但是近幾年,張國範和團隊基於三倍體育種技術創新,推出了更適應現代海洋牧場需求的生態友好型牡蠣品種“前沿1號”,實現了一年四季的美味供應。
“無論什麼品種,健康都是第一位的。”張國範告訴記者,這個健康不單指牡蠣,更包括養殖環境。他們構建了一套完整的生態產業技術體系:建立適應性生態提升技術,動態優化牧場環境,開發生態健康監控與風險預警預報技術,爲牧場裝上“生態聽診器”,科學規劃養殖密度,確保生態承載力不超限。“每畝養殖水面,最合理的養殖容量是1.1至1.4噸,多了就會影響牡蠣的大小和質量。”
作爲我國應用海洋生態學和資源綠色應用領域的科技帶頭人,張國範堅持“生態與經濟共贏”模式,數十年如一日深耕海洋生態牧場,推動“乳山牡蠣”打入高端市場,品牌價值躍升至193億元,年產值突破50億元。乳山海域氮磷等關鍵理化指標下降了35%,主要水質理化指標長期穩定在國家I類水質標準,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6.8%,實現了“水清、灘淨、物豐”的生態願景。如今,張國範的貝類生態產業模式,已推廣至全國海域。
張國範“拿得出手”的成果,遠不止乳山牡蠣。他帶領團隊自主培育出我國首個貝類新品種皺紋盤鮑“大連1號”,並通過雜交技術顯著提升其成活率、生長速度和耐高溫性,使鮑魚養殖區域從山東、遼寧擴展至福建,產量也由原本的不足百噸增至20餘萬噸,曾經的“海產八珍之首”走進尋常百姓家。皺紋盤鮑作爲岩礁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帶動了藻類等多樣生物的增加,也帶來了遠超預期的“藍色利息”。張國範因此榮膺國際鮑業協會傑出成就獎,其研發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此外,面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近海海底貝類資源嚴重衰退、幾近“荒漠化”的嚴峻挑戰,張國範創新性地提出並實施以生態關鍵種——蛤仔爲核心的近海海底生態牧場建設工程,構建起從苗種到收穫的完整技術體系,成功逆轉了生態頹勢,驅動我國蛤仔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產量躍居世界首位。這成爲國際公認的貝類資源修復典範,他也因此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生態科技爲犁,深耕藍色國土。張國範及團隊帶動發展起百億規模的貝類產業,更探索出可複製、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經濟發展道路,將論文寫在了萬里海疆上。
來源:大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