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校長高鬆:深植教育家精神沃土 鍛造新時代強國之師
本文轉自:人民網
“教育家精神萬里行”系列訪談
中山大學校長高鬆:深植教育家精神沃土 鍛造新時代強國之師
人民網記者 郝孟佳
“中山大學正積極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爲抓手,強化價值引領,深化立德垂範,着力建設一支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鬆在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說。
把教育家精神全面融入高校育人路徑
高鬆表示,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是新時代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這些要求不僅聚焦於教師的專業能力,更強調其精神品格、育人使命和社會擔當。
“我們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各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我們從人才培養的內涵和要求出發,着重提升教師育人水平。”高鬆說,學校堅持以學生成長爲中心,鼓勵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加強基礎、促進交叉、尊重選擇、卓越教學”培養理念,推動教師着力提升學生的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
高鬆介紹,學校圍繞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結合中大優勢與特色,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強化科技創新前瞻佈局,組織教師開展重大科學計劃。學校重點發揮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中山大學天琴中心、綠色化學與分子工程研究院、水產動物疫病防控與健康養殖全國重點實驗室等重大平臺對人才的支撐作用,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同攻關。
“在人文社科方面,我們聚焦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加強數字人文聯合研究院、醫學人文聯合研究院等跨學科平臺建設。”高鬆說,“我們不斷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給基礎學科的長週期研究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通過這些科研平臺的建設和機制體制的改革,幫助教師更好地做科研,做更好的科研,以此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多措並舉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學校推進高校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開展‘慕課西行’,支援幫扶多所西部高校。”高鬆說,學校高度重視“國優計劃”,爲中小學輸送一批優秀教師,積極從退休教師中引智挖潛參加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學校發揮學科和地緣優勢,深入推進粵港澳高校聯盟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學術圈”。此外,學校正在重塑國家大學科技園,構建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支撐體系。
高鬆稱,在對口支援和服務鄉村振興上,學校一直不遺餘力,發揮教育和醫療資源優勢,持續提升當地羣衆獲得感和幸福感,多次入選教育部直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中山大學附屬喀什醫院(國際區域醫療中心)援疆醫療隊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稱號,“阿者科計劃”入圍第五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案例。
高鬆介紹,學校還出臺製度,推動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學校每年舉辦青年人才培訓班、紅色教育專題研討班,開展師德建設主題教育月活動,制定年度教師師德教育計劃,建設師德在線教育平臺,建設中山大學“初心學堂”師德師風教育基地,常態化開展新教師入職培訓、導師集中培訓、輔導員隊伍培訓、師德警示教育等專題培訓,強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師德養成。
“學校每年舉辦優秀教師表彰大會,組織教師入職、晉升、榮休等活動,開展教師宣誓活動,還設立了獎教金、人才引育冠名基金,以此增強教師榮譽感和自豪感。我們堅守底線,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嚴把教師政治關和師德關,建立跨部門協同審查機制,將師德考覈貫穿人才引育各環節。” 高鬆說。
發揮教師核心作用 助推科技自立與人才自主
在高鬆看來,建設一流大學關鍵在人才培養,而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新人才,也很難產生高水平的創新成果。
高鬆認爲,高校教師要牢記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爲根本任務,堅持以學生成長爲中心,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範相統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鬆說:“高校教師要心懷國之大者,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着眼世界學術前沿,提升科研能力創新,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爲實現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貢獻中大智慧和力量。”
高鬆表示,高校教師要堅持潛心治學。教師都要在“有紮實學識”的基礎上,追求卓越精湛的“大學問”,這樣才能更好地“傳道授業解惑”,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並致力於推動科技進步、文化繁榮和國家強盛,也才能實現爲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培養更多棟樑之材的目標。
深化評價改革 激發教師創新活力的實踐路徑
“我們推動人才‘帽子’、人才稱號迴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高鬆介紹,學校結合發展需要、學科水平,制定人才引進條件,不把“帽子”、論文篇數、刊物級別、項目等指標,作爲引進和聘用人才的前置條件。學校發揮“小同行”評議的作用,更科學精準地評測人才的學術水平、發展潛力和社會貢獻。
高鬆表示,學校現在力推的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更加註重人才培養質量與成效、學術創新貢獻與影響。同時,學校還多次修訂教師職務聘任辦法,優秀學生培養、課程建設成果、重大教學科研獎勵、發明專利等均可作爲代表性成果支撐證明材料。
此外,爲儘量讓青年人才不受短期考覈的壓力和干擾,坐得住“冷板凳”,學校還設置較長時間的評估期,不以“衝帽子”作爲支持的前提條件。在本學科領域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具有獨立科研工作和組織能力、專業發展潛力大的青年人才,申請正高職稱時,可不受任職資歷限制。
“學校近幾年不斷深化教師人事制度改革,按照‘適度規模、優化結構、注重質量、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則,推進教師聘任制度改革,完善教師考覈評價體系。”高鬆說,這些舉措有效促進了教師隊伍結構的持續優化,營造了“近者悅,遠者來”的發展環境,爲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高鬆說:“百年中大矢志堅守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教育家精神爲魂,系統推進強師報國戰略。面向教育強國新徵程,全體中大人必將以‘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擔當,勇攀育人高峰、勇闖創新險關,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不竭的中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