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驗癌”成真?這家篩查胃癌的公司要上市了
鳳凰網財經《IPO觀察哨》
近期,“滴血驗癌”又熱鬧了起來。
大洋彼岸,“滴血驗癌”騙局的主角伊麗莎白·霍爾姆斯因欺詐罪入獄後,其丈夫伴侶比利·埃文斯似承接了霍爾姆斯的醫學意志,要通過激光處理血液、唾液等樣本識別癌症。
而在大洋這端,一家主打“滴血驗癌”的公司——Mirxes Holding Company Limited(以下簡稱爲“覓瑞集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通過了港交所聆訊,即將登陸資本市場。
二者雖有本質區別,但技術尚未成熟、市場亟待教育、自身又無法造血的“陰影”籠罩下,覓瑞集團的“滴血驗癌”之路並不好走。
1、核心產品技術尚未成熟
上世紀90年代,美國科學家維克托·安布羅斯和加里·魯夫昆在《細胞》雜誌發表了兩篇文章,論述了微小核糖核酸(miRNA)的存在及其在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
起初,科學界對這一發現並不在意,但在此後的研究裡,miRNA被證實參與了生物體中幾乎所有生物學過程的調控,這兩位美國科學界也因此獲得了2024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覓瑞集團的核心技術便基於此——由於miRNA在基因調控中的重要作用,當miRNA異常時,就會出現癌症、先天性聽力損失、罕見病等諸多狀況。通過檢測與各種疾病相關的miRNA生物標誌物,覓瑞集團推出了針對胃癌早篩的產品GASTROClear,該產品分爲IVD(體外診斷)和LDT(實驗室自建檢測項目)兩種模式。
其中,IVD模式被覓瑞視爲近兩年發展的重中之重,也就是傳說中的“滴血驗癌”,只需要5ml血液,就可以檢測出胃癌,尤其是一期胃癌靈敏度高達87.5%。通俗來說,如果有100個胃癌患者檢測,GASTROClear可測出87個。
這當然與曾經美國的“滴血驗癌”騙局——伊麗莎白·霍姆斯通過購入其他公司的商用檢測儀器偷偷檢測並數據造假不同,覓瑞集團的技術是真技術。
因而,爲了將GASTROClear作爲IVD產品推入大衆市場,尤其是中國市場,覓瑞集團可以說是幾乎暫停了其他業務的進程,包括延遲在印尼推出用於肺癌篩查的LUNGClear產品。同時由於新冠疫情的消退,覓瑞集團停止生產用於新冠檢測的Fortitude產品,並出售提供該服務的利諾康實驗室。
在此背景下,疊加GASTROClear在中國尚未商業化,覓瑞集團業績陷入下滑,2024年營收下滑了16.14%至2028.27萬美元,虧損更是擴大了32.55%至9221.47萬美元。
可以說,爲了使GASTROClear產品在中國順利商業化,覓瑞集團已是“孤注一擲”。對此,覓瑞集團較爲樂觀,其預計於2025年上半年獲得GASTROClear作爲IVD產品的註冊批准。然而,上半年即將過去,還未有批准下發的消息傳來。
事實上,即便成功獲得批文,也不意味着GASTROClear在中國的商業化道路能夠一帆風順,最大的問題在於性價比。
相比於傳統胃鏡,GASTROClear的定價要更高,爲150-250美元,這對價格區間爲80-200美元的胃鏡來說並不具備優勢。單次動輒1000多元的檢測費用,註定了GASTROClear無法成爲如新冠檢測盒、早孕試紙一般的快速醫療消費品。
同時,GASTROClear雖然一期靈敏度較高,能更早檢測出胃癌的存在,但其特異性並不算特別高——只有68.4%的問題同樣存在。通俗來說,100個未患胃癌的人羣中,有68個人通過GASTROClear檢測爲正常,則剩下32人的檢測結果顯示爲陽,即被誤判爲患癌了。
這會導致GASTROClear的準確性受到質疑,爲了進一步確定,消費者需要採取更準確的手段,比如胃鏡。
一位有癌症篩查意向的消費者告訴鳳凰網財經《IPO觀察哨》,在一些社交平臺,已有覓瑞集團的相關宣傳,主打不插管、一管血就能篩查胃癌,這對於想避免胃鏡侵入痛苦的人來說,很有吸引力。
但在後續瞭解中,該消費者得知,GASTROClear有較高的假陽率,便產生了觀望情緒,“準確度還是有點低。如果我因爲不想做胃鏡選擇了覓瑞,結果測出來患癌了,我肯定對這個結果有懷疑,要去做一次胃鏡確定,那我爲什麼不一開始就去做胃鏡呢?”不過,他也坦言,“如果價格在200元以內,我會爲這種不確定買單。”
2、需要資本市場“輸血”
過去幾年,中國的TMT、消費、互聯網等投資羣體偏好消費醫療這一概念,捧出了眼牙、醫美、疫苗等資本市場競相追逐的“黃金賽道”。相比於嚴肅醫療,消費醫療管控相對較少,可通過標準化的運營方式進行復制和擴張,以此利用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作爲備受關注的新興領域,癌症早篩也被認爲兼具醫療與消費屬性,且因較高的價格屬於消費醫療中的“輕奢品”,獲得了一衆投資者的青睞,其中就包括覓瑞集團。
2016年,原淘寶總裁、阿里十八羅漢之一的孫彤宇,因持股公司VentureCraft Two向覓瑞集團投資了400萬新加坡元,而與覓瑞集團產生交集。
大約是與覓瑞集團投緣,2018年,孫彤宇拉來了高榕資本、Octenniel Corporation Pte. Ltd向覓瑞集團進行B倫投資,其中孫彤宇投了3000萬美元,剩下兩家分別投資500萬美元。自此,孫彤宇成爲了覓瑞集團的第一大股東,截至招股書籤署日,孫彤宇持有覓瑞集團22.03%的股權。
到了2021年,隨着燃石醫學和泛生子登陸納斯達克、諾輝健康登陸港交所,癌症早篩行業的市場熱情被點燃,覓瑞集團也成了投資市場的一塊“香餑餑”。
這一年,覓瑞集團的C輪融資吸引了華潤正大生命科學基金、中國誠通投資有限公司、美國醫療基金Rock Springs Capital、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專屬投資基金、建銀國際、凱旋創投、晨嶺資本、諾輝創投等20家投資者,融資金額達到了8700萬美元。
兩年後,覓瑞集團完成了5000萬美元的D輪融資,資方包括復樸資本、新加坡經濟發展局專屬投資基金、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分支機構、日本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諾輝創投等10家投資者。
D輪一經完成,覓瑞集團就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然而,2023年的癌症早篩行業已逐漸迴歸冷靜,頭部企業紛紛受到影響,燃石醫學一度跌成仙股、泛生子從美股退市、諾輝健康深陷造假“漩渦”。彼時彼刻,已不是覓瑞集團上市的最佳窗口期。
直到今年,醫療企業扎堆港股上市,覓瑞集團的第四次IPO才得以如願,但其資金壓力已十分緊張。截至2025年3月31日,覓瑞集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爲261.25萬美元,亟需資本市場“輸血”。
3、缺乏“造血”能力
誰都知道癌症早篩是一個長坡厚雪的賽道,但誰都不知道覓瑞集團需要爬多久的坡,又需要資本市場輸多久的血。
從目前情況來看,覓瑞集團並沒有“造血”能力。
一方面,其所經營的六款產品中,只有GASTROClear走到了商業化階段,用於九癌聯檢的CADENCE、乳腺癌的BC-1、肝癌的LV-1僅在早期階段,因而“開源”還要看GASTROClear能否獲得中國藥監局的早篩批准,並擴大在中國的銷售規模。
前者並不確定,中國市場目前也只有諾輝健康一家公司擁有批准;後者難度更大,中國尚未有完整的癌症早篩體系。
在中國,商保體系尚不完善,醫療保障體系總體由政府主導,基本醫保是絕對主力。若想普及癌症早篩,則需要要像普及接種傳染病疫苗一樣,從國家層面或者醫保層面推動,僅憑企業之力,難以達到普及推廣的效果。
然而去年,國家醫保局再次表示,癌症篩查納入醫保的條件還不成熟。即便覓瑞集團獲得“入場券”,但沒有醫保的幫助,想要擴大市場規模的難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覓瑞集團無法“節流”。要想提高GASTROClear的靈敏度和特異性,開發多種癌症的檢測產品,需要維持高研發投入;爲了推進GASTROClear在中國的商業化進程,需要擴大人手,組建專業化團隊;將預防產品從醫療服務渠道轉向消費級市場,需要精細運營渠道,並通過營銷獲客。
這導致的結果是,2024年,覓瑞集團研發開支佔營收的比值爲94.19%,一般及行政開支佔營收的比值爲226.59%,銷售及分銷開支佔營收的比值爲79.86%,只能“燒錢”換未來。2022年至今,覓瑞集團累計虧損金額達2.18億美元。
從5月7日遞表,到5月15日公開招股,中間相隔不到10天,覓瑞集團用最快的速度登陸港股市場。然而,其一共發行4662萬股,每股23.3港元,預計募資淨額爲8.81億港元,最多隻能覆蓋一年半的虧損。
如此,當技術尚未成熟、市場亟待教育、自身又無法造血等多重難題集於一身時,資本市場又有幾分耐心等待覓瑞集團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