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篩檢明年納公費篩檢 專家曝這數據:應加胃鏡檢查

臺灣每年新增約4000多名胃癌病例,其中第二至第四期佔比達67.29%,確診時多已晚期。記者林則澄/攝影

臺灣每年約新增4千多名胃癌患者,其中第二至第四期佔比達67.29%,確診時多已晚期。國健署今年起擴大試辦胃癌篩檢,檢測是否爲幽門桿菌感染者,預計明年起,胃癌篩檢將成爲第六項公費癌篩項目。不過,專家表示,胃癌患者幽門桿菌陽性率僅佔約20%,篩檢無法涵蓋全部的高風險者,應結合檢驗生物標誌物與胃鏡,揪出早期胃癌。

臺灣胃癌醫學會理事長沈延盛指出,以2018年的全球癌症存活率監測(CONCORD計劃)數據顯示,臺灣胃癌存活率在過去20年間僅提升3%,遠落後於日本與南韓,日韓不僅積極推動早期胃癌篩檢,藥物覈准與治療選項也更爲多元,使60%胃癌患者被發現時,屬於早期胃癌,存活期與臺灣相比更具優勢。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仁熙說,胃癌第四期的存活期平均約只有7個月,遠低於日本與南韓的16.6個月,有些病友剛好趕上新藥臨牀試驗的時間點,因此提高餘命,但臺灣新診斷胃癌第四期佔30%至40%,主要的療程仍是化學治療,若無有效的治療方案,5年存活期不到10%,遠低於未轉移的病友。

陳仁熙說,如果胃癌患者屬於HER2陽性,僅有6%病友能獲健保給付,取得抗HER2標靶藥物,而HER2陰性病友,目前健保僅給付免疫藥物於CPS(綜合陽性分數)大於5的病友,仍有多數病友由於不符條件,無法獲得任何以覈准於一線治療的標靶藥物。因此,復發或轉移性胃癌的HER2陰性病友,及不符合免疫治療者仍以化學治療爲主。

陳仁熙表示,隨着發展進步的醫學,全球胃癌治療逐步邁向精準醫療,新型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已逐步改變全球胃癌治療趨勢,國際多項已完成或進行中的臨牀研究顯示,新的發展的標靶藥物在胃癌治療中嶄露頭角,不僅成功降低近4分之1死亡風險,顯著延長無疾病惡化期及存活期,帶給病友嶄新的曙光。

陳仁熙提到,臨牀試驗證實有效的藥物在臺灣的核準時間平均需等待3年之久,對許多晚期病友而言,無疑是生存的關鍵期,因此除了更新治療方式,醫療資源的可近性也是影響存活率的關鍵因素,其中偏鄉與資源較少的地區,胃癌病友往往無法及時接受完整療程,政府應強化分級醫療體系,並擴大治療資源的公平性,確保每名病友都能獲得最佳照護。

臺灣部分重要的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藥物未能納入健保,使病友存活期受限於財務的能力。臺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表示,曾有罹癌的單親母親,因爲選擇健保不給付的療程,只好抵押房子籌措醫藥費,還有一名退休的男子,把所有的退休金用於罹癌妻子的醫藥費,當積蓄逐漸見底時,也只能告訴妻子「我能做的事已有限」。

因此,如何改善健保政策,擬定胃癌病友可負擔的治療方案,吳卉汝認爲,這是政府、社會及醫學界、病團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吳卉汝說,許多病友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壯年族羣,在確診胃癌時,當下內心所感受到的是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再者是治療前後引發的嘔吐、食慾不振、腹瀉、便秘等副作用,影響到身心狀況與生活品質,還要擔心醫藥費用帶來的經濟壓力,對家屬也是非常大的衝擊,「一人罹癌是整個家庭的事情,因爲要共同分擔照顧的責任,假設健保給付是在一個有限的情況下給付藥物,病友也別無選擇,可能延後治療或放棄治療,對健康影響巨大,是很現實的問題。」

總統賴清德上任後推動「2030健康臺灣計劃」,胃癌已於今年正式納入臺灣第6項公費癌症篩檢。陳仁熙說,現今胃癌篩檢主要針對幽門桿菌,但約50%的癌變與其無關,無法全面涵蓋高風險族羣,相較之下,應包括結合生物標誌物檢測與高危險族羣的胃鏡檢查,類似於肺癌篩檢策略,針對家族史與其他高風險因子進行更精準的篩檢。

沈延盛強調,政府應重新檢視胃癌組織切片的檢測範圍,目前健保僅允許5種特定檢測,未能涵蓋所有與標靶治療相關的生物標誌物,導致部分病友即使有合適藥物,也無法獲得治療,因此提升早期診斷率、擴大治療藥物的核準範圍以及強化胃癌治療策略,將是未來改善胃癌存活率的重要方向。

沈延盛表示,胃是一個很大的消化器官,前端與後端的病變會有不同的症狀。大致來看,在胃的前端,可能下胸部至上腹壁接近肋骨的下方抽痛,並出現吞嚥食物困難的情況;在胃的後端,容易出現餐後腹脹或痛、嘔吐的症狀。若在進食前就有莫名胃痛,可能是胃潰瘍,只要有持續的不適症狀,應儘快就醫檢查有無異常。

陳仁熙提醒,尤其是40歲至50歲民衆,有家族史且幽門桿菌呈現陽性者,或腸胃道常有不適症狀,建議定期進行篩檢,若無則每年定期篩檢即可。

臺灣胃癌醫學會理事長沈延盛說,臺灣胃癌存活率在以往20年間僅提升3%,遠落後於日本與南韓。記者林則澄/攝影

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仁熙說,現今幽門桿菌感染陽性比例僅約20%,更有效的篩檢策略應包括結合生物標誌物檢測與高危險族羣的胃鏡檢查。記者林則澄/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