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線餘凱:撕破智能駕駛神話,技術平權下的車企生存法則

智能駕駛領域正經歷着技術躍進與輿論撕裂的雙重考驗。近期小米SU7致命事故引發的輿論海嘯,將智能駕駛系統的安全邊界推至公衆審視焦點。這場風波背後,地平線創始人餘凱在公開場合直言“智能駕駛幫不了你定義品牌”的論斷,爲行業敲響了技術平權時代的警鐘。當車企們沉迷於“天神之眼”“千里浩瀚”的營銷狂歡時,地平線撕開表象的技術洞察,正在重塑產業競爭邏輯。

供應商模式失效:數據困局下的生存抉擇

“供應商模式是短期過渡,自研軟件纔是車企智駕的終局。”地平線智駕產品Marketing總監劉文堯在3月12日的行業對話中明確指出,當前比亞迪推出ABC方案僅是權宜之計,目的是通過規模效應積累數據反哺技術。據地平線測算,頭部企業高速NOA已實現每1000公里一次危險接管,但城市NOA的可靠性仍停留在每10-20公里需人工干預的水平,相當於用戶通勤途中必然遭遇系統失效。

這種技術斷層的本質源於數據閉環能力的缺失。劉文堯強調:“技術儲備成熟情況下,智駕不應受價格制約,未來高階智駕將成爲像安全氣囊、安全帶一樣的存在。”地平線的研究顯示,2025年可能迎來智駕技術拐點,但前提是車企必須突破“採購組裝”模式,建立從感知算法到決策控制的全棧自研體系。奇瑞董事長尹同躍曾在地平線發佈會調侃行業現狀,暗指多數車企仍陷於硬件堆砌的初級階段。

技術平權陷阱:撕碎品牌溢價幻想

“當所有車企都能獲得相同水平的智駕解決方案時,所謂的技術領先就變成了皇帝的新衣。”餘凱在行業峰會上的發言直指行業痼疾。地平線的市場監測表明,目前超過60%車企的智駕系統存在高度同質化,部分企業宣傳的“獨家黑科技”實質是供應商提供的標準化模塊。這種技術平權趨勢導致品牌溢價空間急劇壓縮,用戶對智駕功能的支付意願下降。

車企的應對策略呈現兩極分化。據地平線研究院數據,頭部企業研發投入佔比突破8%,重點攻堅複雜場景下的決策算法;而跟隨者陣營仍在擴大激光雷達數量、提升芯片算力等參數競賽中內卷。餘凱警示:“油車亦有能力搭載智駕,2025年智駕或迎拐點式提升,但只有掌握軟件靈魂的車企才能穿越週期。”這種判斷在比亞迪最新戰略中得到印證——其宣佈三年內將現售車型的智駕系統全部切換爲自研方案。

安全信任危機:輿論場的生死博弈

小米SU7事故暴露的不僅是技術缺陷,更是車企危機管理的系統性脆弱。輿情監測顯示,事故相關信息在72小時內突破87萬條,負面情緒佔比達37.01%,其中15.6%的討論聚焦“企業責任逃避”。地平線研究院分析指出,當前42%的智駕事故存在責任認定模糊,部分車企利用《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國標中L2級輔助駕駛的責任條款規避義務。

“政策障礙使智駕技術在國內落地面臨挑戰。”劉文堯在技術研討中披露,地平線合作的12家車企中,有9家因擔憂法律風險暫緩城市NOA推送。這種矛盾在小米事件中尤爲凸顯:企業聲明強調“NOA運行期間共發出11次預警”,而遇難者家屬通過微博控訴“碰撞後車門鎖死加劇傷亡”。第三方機構測試表明,涉事車型的AEB對靜止障礙物識別存在130毫秒延遲,這在時速120公里工況下直接導致制動距離增加4.3米。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營銷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