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線餘凱:今年智駕迎來真拐點!三年後每人都愛用自動駕駛

“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叫“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2024年其實真沒那麼簡單,因爲大家低頭一看,發現腳下不是康莊大道,可能連塑膠跑道都不是,實際上我看是一根細細的鋼絲,稍有不慎就會落入萬丈深淵。如果讓我用一個畫面形容2024年的行業狀態,我覺得就是‘踩着鋼絲狂奔’。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在新一年舉辦的“智駕科技暢想日”上,說出了這樣一段話。

談及2025年的智駕行業趨勢判斷,餘凱明確表示“真的拐了”。“這幾年每年都有題爲‘智能駕駛迎來拐點’的文章,但我從未像今年這樣如此真切的感受到:智能駕駛確確實實迎來拐點了。”

2025年1月中旬,迎來十週年生日的智駕“獨角獸”地平線在上海舉辦了一場大型的發佈會,與到場的上百家媒體記者一起,回顧了公司以軟硬結合技術實力取得的量產創新成果,並在2025高階智駕爆發的前夜,組織了“SuperDrive智駕百人團體驗活動”,在上海靜安區繁華路段展示了三大智駕黑科技。

這家在三個月前正式登陸港交所主板的公司,在2024年取得了智駕方案出貨量700萬套的成績,一舉奠定了中國智駕規模量產頭部企業的地位。如今,從一年多前開始研發的SuperDrive智駕方案已經交卷,預計今年Q3便可量產上車。但面對這些體面的成績,餘凱卻顯得出奇冷靜,並且居安思危地規劃着接下來的發展路線。

他依然記得2015年創立地平線時的思考:未來機器人將無處不在。“無論是智能汽車也好,或者智能機器人也好,最終的目的都是把人從枯燥、繁重、重複性、無聊的工作中解放出來,讓人類有更多的時間去做一些創造性的事情。”

如今,餘凱面對“你的機器人什麼時候能做出來?”這樣的質疑,回答也相當清晰:“我們不是做機器人的,我們是做機器人的芯片、操作系統、計算平臺的。我們想做機器人時代的微軟和英特爾。”他身後的PPT上,打出了大大的Wintel字樣。

許多人或許還記得,英特爾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那場席捲全球的“Intel Inside”廣告運動。彼時,很少人會在乎自己電腦裡用的是什麼芯片,但英特爾聯合衆多廠商、廣告商、媒體渠道,讓Intel的標誌和“等燈等登”四音符旋律深入人心,也讓消費者從此將其與“高性能電腦”劃上了等號。

如今,地平線這家一手提供芯片,一手提供算法的“披着芯片外衣的軟件公司”,要成爲智駕界的Windows+Intel了,野心不可謂不大。

從只需要服務好B端客戶的供應商,到打通To C環節、在廣大消費者認知中樹立鮮明形象的品牌,中間需要經歷多少考驗,恐怕只有躬身入局的長期主義者才知道。

反正再“非主流”的事兒,地平線都做過了。

“10年前我創立這個公司的時候,大家都在做AI算法、人臉識別,我們另闢蹊徑做人工智能硬件,從硬件開始做軟硬結合;2019年,汽車行業陷入大困局的時候,我們反而all-in汽車;在Robotaxi賽道火熱的時候,我們反而趴在地上做一個個量產項目。”餘凱回憶。

如今,藉助征程6系列芯片的推出,地平線終於能將自己的軟件、算法全部呈現,在這一套芯片上打造一個樣板間了。此次大批媒體提前體驗的Horizon SuperDrive(HSD)智駕方案,便是這樣一個具像化的樣板間,也是地平線邁向To C傳播的重要載體。

南都·灣財社記者體驗的這臺車,搭載了地平線目前最高端的征程6P芯片,配備一枚激光雷達+11枚攝像頭,端到端、大模型,這些時下最熱門的關鍵詞,這套智駕系統統統具備。

雖然僅在上海靜安區開了五公里,但橫穿馬路的行人、突然擠到車道上的小電驢、加塞博弈的機動車,這邊可一點兒不少,地平線的HSD全程處理得相當優雅,該禮讓時禮讓,該博弈時博弈,剎車啓停也很柔和。

最讓人欣賞的是,遇到困境時它不會突然剎停,而是會像人一樣慢慢向前蹭,找到機會就突出重圍。

這次體驗的最後來了道大題,是在終點附近180度掉頭。對很多智駕系統來說,遇到一把掉頭不成功的情況,往往會交給司機接管。而地平線有三點式掉頭功能,即使在前後都有密集來車的情況下,因爲過於禮讓花了一些時間,但還是敬業地完成了掉頭任務,實現了全程零接管。

另外,值得點讚的還有HSD的環繞實景界面,非常逼真流暢,不論是人、車、動物,還是道路劃線、欄杆樹木,都能清晰辨認,甚至連路邊的交警都能準確辨別,讓人感覺它真的是在認識這個世界。

在這樣的體驗中,你會不由自主地思考科技和人的終極關係。當一切車型都可以通過第三方供應商賦能,一夜之間具備高階智駕能力時,智能駕駛還會是某些人所說的“虛幻的炒作”嗎?就像餘凱開玩笑所說的,不再需要煩惱路線規劃、駕駛難題的我們,以後上車只需要思考“我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這種終極哲學問題,是不是會離一個美好的世界更近一些?

對話

地平線創始人兼CEO 餘凱:

未來已來,三年後每個人都會愛用自動駕駛

問:地平線如今在智駕的研發上投入非常大,預計技術發展速度會是怎樣?

餘凱:我覺得3年時間可以實現脫手開(hands-off);5年時間閉眼開(eyes-off);10年時間可以隨心開(minds-off)。啥叫隨心開?北京一個年輕工程師週五在北京下了班,上車打遊戲、看電影或睡一覺,第二天早上在青島的海邊看日出,我們在推動美好出行的未來。

所有無聊的事都讓機器去幹,咱們就幹這些有聊的事情。用時下流行的話講,就是我們用技術幫大家“躺平”。

問:許多分析師會聚焦地平線的虧損和鉅額研發投入,認爲這是影響公司盈利的負面因素,您如何理解?

餘凱:我要感謝地平線的年輕工程師們,是他們的持續突破,讓地平線這些年即使不做多的宣傳,仍然引領了全球前沿算法發展,像UniAD、Sparse4D、MapTR、VAD,包括最近的Vision Mamba,其實都成爲了行業標準,大家都在用。

去年大家開始討論端到端,彷彿“端味兒”的濃和淡代表了技術的領先性。地平線確實也引領了端到端的這股“卷”,比如說地平線的學者2022年底提交的這篇論文,2023年拿了CVPR的Best Paper,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公開發表端到端自動駕駛的大模型,可以說是掀起了整個行業端到端的技術研究。

地平線一步步從征程2,征程2和3的4TOPS、5TOPS算力發展,今天已經能打造將近幾百T算力的芯片。大家常說要“打破天花板”,爲什麼要一直跟天花板過不去呢?我們要做的是爬到屋頂上,翻越天花板,仰望星空,我們對自動駕駛體驗的追求,應該有更遼闊的想象空間。

問:很多人說地平線是下一個寧德時代,從To B開始走向To C了。在首都機場我們也看到了地平線的廣告,這是地平線從幕後走到臺前的其中一步嗎?

餘凱:這是很細緻的觀察,其實我們戰略上是有一些新的思考。雖然我們是一個To B的生意,但是我們也要在乎在用戶心目中的品牌。早年在PC時代,英特爾Inside“噹噹噹當”深入人心,其實就是在C端給人造成這種品牌印象。我在90年代大學讀本科的時候,這個影響了我,在選擇AMD芯片和英特爾芯片時,我真的不由自主地選擇了英特爾的芯片,所以C端的品牌我認爲是很重要的。

特別是現在從芯片走向了軟件,我們要做捅破天智駕軟硬方案的提供商,這樣的話,你會發現用戶從上車的那一剎那整個過程中每一秒鐘的感受、安全、出行的便捷、出行的美好都和我們相關,所以我們有這個責任去打造真正懂車且懂人的產品。我覺得寧德時代最近To C的品牌打造也非常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問:如何看IPO之後地平線的股價表現?公司什麼時候能盈利?未來的營收增長曲線和結構是什麼樣的?

餘凱:有的問題不要太認真了,其實說老實話,我是從來不看股價的。我特別相信巴菲特的一句話,他說股價在短期是整個市場對你的投票機,但是這個股價長期是對你的稱重機。也就是說,這個公司有幾斤幾兩,股價在長期會表現出來。

整體來講,地平線上市以後股價是比較穩定的,並沒有受太大的波動,但這種振盪我覺得都是隨機的。作爲CEO,我真正Care的是我的產品是不是真的受人們喜愛,我的品牌是不是真的深入人心,我們的團隊是不是真的朝着世界級的團隊去發展,是不是有更優秀的人才願意加入地平線,這是我最關心的。只要把我剛纔講的幾件事做好,我認爲長期來講,股價我是絕對不擔心的。連續四年我們都是大踏步增長,我覺得未來幾年我們會延續這樣的發展。

問:最近一年,大模型、 具身智能非常火熱,您作爲深度學習的專家,預判接下來的技術拐點、節奏會是怎樣的?地平線會做具身機器人嗎?

餘凱:我覺得真的是未來已來,三年以後每個人都會愛用自動駕駛,地平線有這個決心。

另外,我都懷疑人工智能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波科技革命,因爲後面的科技革命都和人沒關係了,都是機器自己幹了,所以我覺得未來十年、 二十年大家會不斷地看到人工智能在方方面面帶來革命性突破。

地平線機器人的業務現在叫 “地瓜” ,它是面向非汽車的業務(機器人 ) 提供計算方案的,但我們會延續地平線本身的戰略邏輯,我們要做 Wintel ,不做整機,就像 Wintel 不造電腦一樣,微軟的市值是不是比任何一個電腦公司都高?我覺得這是我們的夢想。

問:地平線此前定位是Tier2,現在自己也開始做高階方案,如何去平衡和生態夥伴的關係?今後的商業模式上會有什麼變化嗎?

餘凱:這個問題也非常深刻。首先,我們定位還是Tier2,前段時間有媒體說地平線是生態之王,因爲地平線和行業裡這麼多夥伴都在一起合作,包括很多軟件的合作伙伴, 我覺得地平線本質上還是這樣的。我們相信開放的生態會更加有活力,我們也相信這種合作和共贏,我們相信的不是一棵樹木,而是整個森林。

但是最近我們發現整個自動駕駛在加速發展,自動駕駛的軟件和計算其實是在產生裂變,在這個過程中,世界範圍內能夠跟得上的玩家,能夠持續生長捅破天的玩家可能是鳳毛麟角。

地平線有強大的芯片能力,強大的人工智能軟件算法能力,有強大的工程能力,我們要擔當起這個責任,把生態的高度撐起來,這樣的話,所有的合作伙伴都是受益者。

所以地平線是一個外卷型的企業,我們在乎的是怎麼定義、怎麼拓寬那個邊界,我們不在一個邊界內不斷地內卷,我們把整個邊界撐開,那是一個無限廣闊的商業空間,和我們的合作伙伴去共享。

採寫:南都·灣財社記者 胡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