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十年,地平線餘凱的技術護城河是什麼?

文\蕭陽

在上海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滴水湖,餘凱整整講了2個半小時。

2015年開始創業,2019年業務聚焦於智能駕駛,2024年地平線上市。回顧10年創業路,餘凱感慨,真正的技術護城河,是十年如一日的苦活、髒活、累活,說不清、道不明的經驗積累以及體系化的研發文化和流程。

除了“苦活累活”,地平線的護城河還有“軟硬一體”,餘凱表示地平線不是一家芯片公司,而是“芯片+軟件”系統級智駕技術公司。“懂軟件的芯片公司很關鍵,沒有軟件生態的芯片公司發展艱難。汽車應以AI爲主的操作系統作爲整車操作系統,軟硬結合在智能駕駛中成本效率最高。”

從科學家到創業者,直到2019年餘凱才深刻領悟到商業設計的第一性原理:“客戶是誰?客戶的需求和痛點是什麼?如何高效滿足需求或者解決需求痛點。”這個看似簡單的原理,餘凱說他想明白後,就比很多科學企業家甩出了好幾個段位。

創業十年,餘凱分享了兩條戰略方法論:第一,在沒有競爭的地方競爭;第二,永遠不要在懸崖邊跳舞。

在發佈會演講的最後半小時,餘凱終於宣佈推出今年的重磅產品L2城區輔助駕駛系統——地平線HSD。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到了現場給餘凱助威,“過去20年我們吃‘發動機’的飯,下一個20年我們要吃‘智能化’的飯,或是說吃餘凱的飯!” 這個來自車企客戶的高度評價讓人驚訝。

在小米智駕事故引發了業內關於智駕安全性的大討論後,餘凱強調,“智能駕駛的本質是功能價值,安全是其核心。地平線始終將安全置於首位。”他介紹,地平線目前L2解決方案的部署已經超過100萬套輔助駕駛系統的出貨,基於這樣的量產積累了超過3萬場景數據集,這可能是業界最廣泛的注重安全測試的場景數據集。每次軟件版本都要通過1000萬公里的里程測試,確保了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時,地平線獲得了全球首張且唯一的道路車輛安全和人工智能的證書 ——ISO 8800 AI功能安全認證,爲產品的安全性提供了權威保障。

在創業10年之際,餘凱再次重申了地平線的方向 —— 聚焦於智能汽車和機器人領域。 餘凱明確表示,未來3 - 5年,地平線將全力深耕智能駕駛領域,目標是將該業務做大做強,實現至少幾十億美金的市場規模。而機器人業務目前尚處於培育階段,至少還需5年時間。他認爲當下的機器人,無論是掃地機還是人形機器人,距離真正實用還有較大差距,預計5 - 10年機器人業務有望迎來拐點,例如人形機器人能在衆多應用場景中發揮實際作用,但這一時間並非絕對,主要取決於技術發展。從投入上看,地平線機器人業務投入佔1/20。今年機器人業務收入大概佔1/100。

餘凱2個半小時的演講以及1個小時的媒體交流會,信息量豐富,總結其精華的十大觀點如下。有的觀點看似“反共識”,多年以後可再看看。

1. "軟硬結合是智能駕駛的唯一出路,L5之前必須堅持"

餘凱認爲,在L5級自動駕駛實現前,軟硬件深度協同是提升效率的核心。智能駕駛是面向單一任務的最複雜計算系統,必須通過芯片與算法的聯合優化,才能滿足用戶對安全、高效的需求。地平線從創業之初便以“芯片+軟件”系統級技術爲信仰,對標蘋果、特斯拉的軟硬一體化模式。

2. "99%的人類駕駛行爲不值得學習,AI應逼近‘駕駛之神’"

餘凱直言人類駕駛數據大多低效甚至危險(如急剎、不優雅的轉向),智能駕駛的目標不是模仿人類,而是通過仿真和強化學習超越人類極限。他提出“AI時代的產品邏輯是逼近世界真相”,正如AlphaGo Zero無需人類數據即可超越人類棋手,智能駕駛需通過虛擬世界的“左右互搏”實現質的飛躍。

3. "技術平權陷阱:炫酷技術終成標配,苦活累活纔是護城河"

餘凱以“雞兔同籠”爲例,指出技術一旦普及便失去差異化優勢。VLA、端到端等熱門技術雖能短期領先,但終將淪爲行業標配。真正的護城河是長期積累的“髒活累活”,如車規級質量流程、海量場景驗證、組織文化沉澱。地平線爲此投入7萬張計算卡,構建超3萬場景數據集。

4. "L3=受限但清晰ODD邊界的L4 + 全場景L2’"

餘凱覺得當前部分車企炒作L3是自嗨,認爲L3的前提是“足夠好的全場景L2”。他提出L3本質是“受限但清晰ODD邊界的L4能力智駕產品+ L2全場景輔助駕駛”,需通過百萬輛L2車的真實數據驗證安全。行業若急於求成,會陷入“自嗨式創新”。

5. "用戶信任公式:安心度×專業度×親密度/誇大度"

餘凱將用戶信任量化爲四大因素:分子爲安心度(物理與心理安全)、專業度(高效舒適)、親密度(自然交互),而誇大度(營銷與實際體驗偏差)是分母。他警告車企“若發生幾次恐慌接管,80%用戶將永久棄用智駕”,呼籲行業行勝於言。

6. "以高打低、以快打慢:十倍速技術斷層期的生存法則"

餘凱援引PC和手機產業史,指出智能駕駛基帶技術(如算力)正經歷十倍速變革,車企必須“以高打低、以快打慢”。地平線通過持續迭代BPU架構,十年算力提升超1000倍,並以“彈夾系統”實現硬件可插拔升級,確保技術代差優勢。

7. "智能駕駛是基帶,情緒價值在座艙"

餘凱將智能駕駛比作手機的基帶芯片,強調其功能價值(安全、高效)需標準化,與用戶身份無關;而座艙的情緒價值(如豪華感、溫馨感)應差異化。他認爲“智能駕駛無法定義品牌”,但卻是釋放座艙情緒價值的基石,正如3G基帶催生了移動電商和短視頻。

8. "汽車AI芯片終局:20%自研與80%合作"

面對客戶小鵬、蔚來等紛紛自研芯片,餘凱表示支持。但他認爲智駕賽道終局是少數車企自研芯片,多數依賴第三方。他以PC產業爲例,垂直整合者多消亡,開放協作成主流。地平線定位“技術賦能者”,支持車企自研,但堅信自身在算力成本、生態協同上的不可替代性。

9. "AI革命可能是人類最後一次科技革命"

餘凱認爲AI通過“逼近世界真相”可能終結科技革命。他類比愛因斯坦通過思想實驗發現相對論,指出AI未來或直接推導物理規律,甚至主導諾貝爾獎級突破。智能駕駛作爲AI落地的“第一戰場”,將成爲這一進程的縮影。

10. "耐得寂寞是英雄主義,成就客戶是最高級的利己"

餘凱復盤地平線十年,總結兩大文化基因:一是“耐得寂寞”,在資本熱捧時選擇冷門賽道(如芯片),在至暗時刻砍掉非核心業務;二是“成就客戶”,通過長期利他實現商業正循環。他直言“科學家創業需從理想回歸現實”,地平線從“賦能萬物”到“聚焦智駕”的業務變化,正是這一哲學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