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清:中國貨幣政策已悄然轉型,降準降息或從“前鋒”變“後衛”

中航基金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鳳凰“K說聯盟”成員鄧海清發文表示,在華盛頓的春日寒風中,潘功勝行長出席二十國集團財長與央行行長會議,用溫和而堅定的語調描繪出兩幅截然不同的全球經濟圖景。這份充滿東方智慧的發言,三個金句令人印象深刻。“全球化不是旋轉門遊戲,不能想進就進、想出就出”;“貨幣政策工具箱裡裝的不是手術刀,而是急救包”;“金融穩定的最大公約數不在資產負債表裡,而在合作備忘錄中”。這些充滿張力的表達,已勾勒出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新座標系。

美聯儲主席和中國央行行長在華盛頓上演的“鏡像雙城記”反差,恰似世界經濟版圖上的冷暖鋒交匯,暴露出全球治理體系已深層撕裂。鏡像的一面是,“美國例外論”和“美國優先”焦慮症結合生出來的政策“魔丸”,讓神通廣大的美聯儲也陷入通脹焦慮和降息化債的囚徒困境中無所適從,“賣出美國”的股債匯三殺似乎正動搖美元霸權的根基。尼克松時期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那句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這一次,今非昔比,可能也會是美國的問題。鏡像的另一面,中國央行不僅在國內創設新政策工具積極穩定股市和房市,在 G20講壇重申“多邊主義不是多選題”,反對關稅貿易戰,反對“美元武器化”,始終遵循着“共濟共贏”的商業邏輯。

美元潮汐引發新興市場持續失血,特朗普加速推進“貿易強脫鉤,美元不脫鉤”,中國央行顯然需要根據新環境重構貨幣政策框架體系。降準降息這些傳統總量工具雖然並未退場,但需要重新評估其作用及時機,不宜僵化刻舟求劍。當下,這些政策工具或許需要從“前鋒”轉爲“後衛”,更加重視“超級結構主義”,注重爲全球流動性構築防波堤。

可以合理猜測,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已悄然啓動了戰略轉型,正構建起"貨幣政策+"的新型立體框架體系。這個“+”號背後是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擴容、貨幣互換協議的全球織網、對國際資本流動的預期管理。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戰略轉型既非放棄傳統工具,更非被動應對,而是在全球治理真空期主動充填制度彈性。畢竟,在美元霸權出現道德風險的年代,最大的貨幣政策或許就是重建國際金融信任體系,而不是指望倒車回到金本位。